(共22张PPT)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与特点”为例
明理、求因、评判
内容过于广博,不知道哪里下手
一
思想过于深邃,不知道如何解读
二
知识过于专业,不知道如何阐发
三
思想史教学的瓶颈
主要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通史:文化概览蜻蜓点水、博而不精
各地域文化发展
多样性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交互性
传承性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
萌生于中华大地
被华夏子民坚守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四因素
1
2
3
4
具有未来方向性并利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符合现代价值体系且能推动社会进步
——束鹏芳《历史课程之“中华文化”的“内容要求”》
内涵和特点
1.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
历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凝练?
历史
意义
3.如何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问题: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阐明思想史研究三个宗旨:
“各家学说传授的渊源、交互的影响,变迁的次序”
“研究各家学说兴废沿革变迁的缘故”
“各家学说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相关特点的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意义、对待其态度)
明变
求因
评判
历史教学内容逻辑:①历史逻辑;②教材逻辑;③认知逻辑。
与教材结构出入
明理
你从2020日本东京奥运会上,感受到了哪些日本文化?
图一:木质奥运五环
图二:中国入场式
图三:奥运图标变变变
图四:奥运主火炬台
舒展画卷,展示文明
图一:_____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图二:“和”文化
图三:丝绸之路
图四:______下西洋
孔子
郑和
①充满文化自信的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
②以“和”为贵,和平发展的美好理念;
③不断开拓创新、走向世界的积极姿态;
④……
1.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论语.雍也》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学习任务1】:“明理”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7.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8.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以人为本,民本仁政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家国情怀,天下己任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伦理道德
价值标准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
【课堂展示1】讲一讲历史上他们的故事?
范仲淹
岳 飞
文天祥
顾炎武
阅读材料,文化认同——顾氏从“亡国之恨”到“心系天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与思想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向心力的精神之源。”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邪说巫民充塞仁义,而至率兽食人,人相互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阅读材料,文化认同——顾氏从“亡国之恨”到“心系天下”。
(1)顾炎武是怎样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与价值观?
材料二: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2)顾炎武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是怎样的?对你今后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明道救世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课堂展示1】讲一讲历史上他们的故事?
你身边有感动的故事吗?他们传承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伟大的思想文化之所以被传承,都有其共性:
爱国主义、为国家强盛、民族自强、
人类社会进步的强烈时代责任感等。
明“理”(知识层面、精神层面)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P2-4,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括其时代特征。
时期 代表性文化现象
远古—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宋元
明清之际
近代以来
①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填
写、思考,落实主干
知识;
②引导对相关问题和情
境材料思考,促进学
生高阶思维发展。
提供学习支架
(材料、问题、方法)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青铜文明
【学习任务2】:“明理”之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国宝重器—何尊(西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
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训,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当时的河南洛阳人称自己为“中国人”,当时浙江杭州人也称自己为“中国人”吗?
以新颖的角度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质疑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苏秉琦“满天星斗”说
严文明“重瓣花朵”说
——多元一体
——多元性
——多样性
——本土性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P2-4,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括其时代特征。
时期 代表性文化现象
远古—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宋元
明清之际
近代以来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青铜文明
百家争鸣
儒学正统
儒、佛、道交融、理学形成
陆王心学、反专制、经世致用
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
时代特征
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
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
【学习任务3】绘制并展示儒学发展历程-----春秋至清末
(1)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绘制?
(2)你从图示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能否结合教材内容作出解释?
(3)你能从儒学发展历程中得到
哪些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调动知识、运用知识,形成判断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学习任务3】绘制并展示儒学发展历程-----春秋至清末
——包容性
(1)秦朝会陷入低谷?汉朝又会进入一个高潮?
(2)从汉朝到明朝,儒家思想为何基本保持一个相对繁荣发展态势?
(3)从春秋至明清,儒家虽经历起伏,但其主流为什么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之中?
——连续性
战国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阴阳家 邹衍(五行创始人)
杂家 吕不韦《吕氏春秋》
兵家 孙膑《孙子兵法》
纵横家 苏秦、张仪《战国策》
小说家 虞初《虞初周说》
医家 扁鹊
魏晋墓砖壁画
北宋“三教合一”
【学习任务4】:“求因”之分析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原因?
“百家争鸣” 民族融合 兼收并蓄
聚焦p3“思考点”,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求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国)由于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
——许倬云《说中国》
【学习任务5】:“评判”之理性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人痛定思痛之后,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2)新文化运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采取这一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庄,今之清谈孔孟”。(清)戴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1)根据所学,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此提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动力
维护
统一
当代
借鉴
文化自信
政治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明理
求因
评判
内涵之丰富
历程之久远
特点之鲜明
原因之综合
影响之深远
文化自信
政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