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教学课件
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下册
目录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拓展延伸
第五节
板书设计
第六节
课堂小结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夏天到,知了叫,西湖畔荷花俏。”同学们著名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六月西湖的风景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认识“晓、慈、毕、竟”等 生字,会写“湖、莲、穷、荷”等生字;
2.朗读并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西湖荷花
整体感知—— 我会读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晓
慈
毕
竟
映
xiǎo cí bì
jìng yìng
整体感知—— 我会写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湖
穷
莲
荷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时间是早晨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地点在净慈寺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深入探究---走近诗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杨万里,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
深入探究---字词释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毕竟:
四时:
接天:
无穷:
映日:
到底。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与天相接。
映照着太阳,本诗映照着是太阳。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边的碧绿。
深入探究---理解古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六月里的西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深入探究---理解古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给人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寓情于景: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们跟随诗人杨万里领略了六月西湖的荷花,体会到诗人送别好友的深深不舍。同学们只要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景物,勤于思考,乐于动笔,也会成为小诗人,小作家!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六月
风光不同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寓景于情
绝 句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们随着诗人杨万里欣赏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辽远之景。这节课,我们跟随杜甫观赏一幅欢快明亮的春景图《绝句》。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学习“绝、鹂、鸣、行、含、岭”等 生字,会写“绝、含、岭” 等生字;
2.朗读并背诵《绝句》,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我会读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绝
鹂
鸣
行
含
岭
泊
jué lí míng háng
hán lǐng bó
整体感知—— 我会写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绝
含
岭
吴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绝 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走近诗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深入探究---字词释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黄鹂:
2.白鹭:
3.窗含:
4.西岭:
5.东吴:
黄莺,鸣声悦耳。
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深入探究---理解古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深入探究---理解古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绝句
黄鹂 白鹭
千秋雪 万里船
思乡之情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