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路程、时间与速度,理解速度的意义。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常见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了解其余两个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数量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比快慢”经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比快慢的事情,你们会比快慢吗 出示三只动物比快慢的情景,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可根据实际学情选择小组讨论)
二、预设冲突,引发问题,体会速度含义
淘气和笑笑谁上学走得快?
(通过集体研讨分析速度由来以及意义。)
三、解决简单问题,理解速度含义,建构数量关系。
1.航天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40千米, 航天飞船的速度是( )。
2.笑笑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笑笑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四、解读速度,体验速度的快慢,深化速度概念的理解
通过刚才解决“上学路上的数学问题”我们初步认识了速度,也知道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速度?
1.说说生活中的速度
2.认识并解读生活中的速度
五、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数量关系的建构。
1.谁行驶得快?
2.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3.⑴ 长途客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北京?
⑵ 货车的速度是43千米/时,它行驶8小时能否到达石家庄?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 = 速度
笑笑 280 ÷ 4 = 70(米)每分70米
淘气 480 ÷ 6 = 80(米)每分80米
航天飞船 40 ÷ 5 = 8(千米/秒)
骑自行车 16 ÷ 2 = 8(千米/时)
教学反思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数学教学如果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能更好的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本节课先从赛跑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本节课先创设松鼠、小兔、猴子比快慢的情境,一是为了激趣,二是为了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认知,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当学生发现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后。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示给学生,从解决淘气和笑笑谁上学走得快这个生活问题出发,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时间不同怎么比大小,可以直接比较吗?还得知道什么?如果再知道距离(路程)怎么比快慢?这样学生会思考去求“一分钟的路程”并进行比较。然后顺势引出速度含义,让学生初次明白可以通过比较速度(一分钟的路程)来比快慢,初步让学生体会速度含义。之后又组织学生计算“神七”飞船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后,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自主建构“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经历了速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理解了“路程÷时间=速度”,而且能够初步领悟建模的基本方法,学会了数学思考,逐渐形成一些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本环节还通过航天飞船的速度与骑自行车的速度的冲突意在让学生明白计量速度时得交代清楚指定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才可以表达清楚。意在让学生对速度描述在单位计量层面更精准。在解读生活中的速度环节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丰富对速度、时间和路程模型的认识以及对速度的感知。最后是通过练习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教学之后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听课教师的听课反馈意见现在总结如下不足:
1.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速度的认识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在涉及到一些重难点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展示之后应该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
2. 教学中有些环节时间应该更加充分一些,兼顾差生。
3. 对于速度的单位中的“/”如果给学生加以解释,那样学生会更明确复合速度的真正含义。
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