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 备课人
学情分析 此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对“乘法意义”、“除法意义”、“两位数乘多位数乘法”、“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和“乘除法间的关系”等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得他们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和理解分析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仍是兴趣主导学习。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兴趣点出发设计教学,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数量关系。
教学节数 1
一、情境导入1.出示这张小票师:同学们,老师前几天去超市买了点东西,这是老师的购物小票,从上面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独立解答,依次说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引入课题:单价、数量、总价一、探究新知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师:1、两道题目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2、根据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问题小组讨论,然后推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再根据变形推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我们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②说一说,算一算。师:出示问题:超市里每千克香蕉6元,李阿姨买了4千克香蕉。“6元”叫做( )。“4千克”叫做( )。李阿姨买香蕉一共用了多少钱是求( )。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是: ( ) 学生独立练习生汇报、交流。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巩 固 深 化
一、自学检测 1.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 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2.判断(1)10元钱买5本练习本,已知数据分别可以看成是总价和数量。(2)已知每个笔袋的价钱和买的个数,求总价,要用笔袋的单价乘买的个数。(3)一台电话机80元,买4台电话机要花20元。【活动形式】独立完成,教师适时点拨。【要点提炼】能灵活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二、拓展练习 1、买8个单价为50元的足球,一共用去了多少钱?2、一盒铅笔芯的单价为2元,30元可以买多少盒这样的铅笔芯? 3、学校图书室买了6套同样的故事书,一共用去180元,每套故事书多少元?【活动形式】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个别提问。【要点提炼】认真读题,找准数量。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先认识了( ),又认识了( )和( )。先总结出了关系式( ),又推导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和( ),我感觉我掌握得( )。
板 书 设 计
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因为是老教材所以内容比较陈旧,而且到目前为止一般学生都能解二到三步的复合应用题,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不是用数量关系解题,而是让学生将抽象的定义结合生动的生活,于是我在尊重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它重新改造设计为一张发票的形式。其实一直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一道内容离学生生活经历及很遥远的应用题,比如用榨油,学生就很难把握,但是同样的数量关系,如果变换成他所熟悉的情境如购物等学生相对把握地比较正确了。由此可见,数学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因为他本身就来源于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方法。这篇教案是二次教案,在原稿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我的不足就是扶学生太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无疑是存在弊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