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9 17: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揣摩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隐藏的“潜台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他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企图用欺骗的手段夺取安陵。用小饵钓大鱼骗取利益,是秦王的惯用伎俩。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土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这一次,秦王嬴政故伎重施,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覆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解释文言词语 唐雎不辱(    )使命   弗敢易(    ) 大王加(    )惠     请广(    )于君 以头抢(    )地尔    休祲(    )降于天 2.翻译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对后世散文和__________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4.教材初探 (1)秦王形容“天子之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布衣之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雎形容“士之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特点。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辱没、辜负 交换 施予 增广、扩充 碰,撞 不祥 2.(1)(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3.刘向 辞赋  4.(1)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2)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3)恃强凌弱 有胆有识 知人善任 三、走近文本 1.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而成,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反映了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写魏亡之后,附属于魏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为秦国所灭,赵、燕、齐、楚也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被秦国日削月割。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在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整体感知 (一)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断句。 (1)学生听读,在书上正确标出停顿。 (2)板书学生读音易错之处。   唐雎(jū) 轻寡人与(yú) 怫(fú)然 免冠(guān) 徒跣(xiǎn) 以头抢(qiāng)地 王僚(liáo) 韩傀(guī) 要(yāo)离 休祲(jìn)降(jiàng)于天  缟(gǎo)素  色挠(náo)  寡人谕(yù)矣  秦王不说(yuè) 2.学生自由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3.全班齐读课文。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③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译文: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⑤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二)常考重点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③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④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常用作休息。) ⑤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 ⑥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⑦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学生。) 3.一词多义 徒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怒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与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同“欤”) 与臣而将四矣(动词,加上)然虽然,受地于先王(代词,这样) 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的国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a.受地于先王。(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6.语气词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相当于“吧”,表责备的语气。) 岂直五百里哉?(相当于“呢”,表反问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相当于“吗”,表疑问的语气。) 与臣而将四矣。(相当于“了”,表陈述的语气。) 以头抢地尔。(相当于“罢了”,表轻蔑的语气。) 五、合作探究 1.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明确: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的企图 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妄图吞并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回答秦王的? 明确: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唐雎说话。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明确: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六、课堂小结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本文描写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故事。 七、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习题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了内容和唐雎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致品读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真切地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探究 1.秦王说“灭韩亡魏”“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表现了秦王的骄横。他恃强凌弱、不可一世,完全的强盗逻辑,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委婉虚伪的言辞中露出胁迫之意。 2.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凛然不惧,针锋相对,并以“士之怒”的例子自比。这体现了他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完成使命的责任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明确: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欲效法“三士”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明确: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示例: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从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①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惹我发怒的话,你们国家可要遭殃了。 ②我将要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文章也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2.本文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 明确: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礼,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于委婉虚伪的言辞中隐含胁迫威逼:“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士之怒”奋起抗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写法探究 1.全篇对白,人物鲜活。 本文运用对话,鲜明地表现出人物个性。唐雎作为本文主要人物形象,但作者只作极简略的交代和描写,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如:当秦王问他有没有听说“天子之怒”时,唐雎以“臣未尝闻也”轻轻带过,故作不知,显示出极大的自信。他非但没有被秦王吓到,反而针锋相对,提出“士之怒”,表现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在对话中,唐雎的英勇无畏、秦王的前倨后恭,都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对比映衬、渲染烘托。 故事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自然形成了对比。如围绕着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和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上,有“天子之怒”与“士之怒”的对垒。如此,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映衬,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五、拓展延伸 1.机智勇敢的唐雎,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示例:(1)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外交事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2)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粉碎了曹操一统中原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晏子使楚,面对楚国君臣的侮辱,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等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也维护了个人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对其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六、课堂小结 本文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从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语言、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各方面来看,本文具备了后世小说的诸多要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值得细细品味。 七、随堂检测 (2020·四川达州中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终守之/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广:增广、扩充/扩大/广泛/多。B.易:交换/容易/平和/做起来不费力。C.欲:四个都解释为“想要”。D.闻:听到,听见/听到/听到/有名。 2.D 解析:A.之:代词,指国土/动词,到。B.其:副词,表祈使语气/副词,加强诘问语气。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而: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 3.B 解析:“附属于秦”错误,应是“附属于魏国”。 4.(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5.示例:(1)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分析:面对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左右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人?’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侍臣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习题二,并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