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第1节:电荷
令人震慑的闪电
初中知识回顾
“电” 的来历
16世纪,英王御医吉尔伯特根据琥珀的希腊文创造了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这个单词。
公元前600年左右
发现摩擦过的琥珀
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初中知识回顾
1.什么是“带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初中知识回顾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
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正负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仅仅表示性质。
初中知识回顾
3.如何描述电荷的多少?
1、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
2、符号:Q或者q
3、单位:库伦(C)
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
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带正电
带负电
=
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
核外电子被原子核所束缚
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
----核力
原子一般情况结构稳定,保持电中性。
思考:
为什么物体相互摩擦之后会带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失电子带正电
得电子带负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不同原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不同,束缚弱的由于摩擦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强的由于摩擦得到电子带负电。
自由电子
正
负
玻璃
硬橡胶
棉布
木材
硫磺
橡胶
云母
纸
丝绸
毛皮
……
……
摩擦起电序列
综上,你可以解释为何玻璃与丝绸摩擦,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所带正负电荷情况不同了吗?
思考:摩擦玻璃,玻璃一定带正电吗?
2、几类常见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微观解释: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带负电
失去电子:带正电
规律:等量的异种电荷分开
实质:电子的得失
2、几类常见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
微观解释: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规律:相同金属球平分总电量
实质:电荷的转移
(3)感应起电
2、几类常见起电方式
实验
(1)把带电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2)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3)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思考
2、几类常见起电方式
静电感应
C靠近
-
+
-
+
电子
把带电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张开。
C不动,AB分开
-
+
再移走C
金属箔仍然张开
让AB接触
金属箔闭合
静电感应:
当一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
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
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3)感应起电:
规律:近、远端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近异远同)
实质:电荷的重新分布
2、几类常见起电方式
现象
起电方式
观察下列实验,试解释现象
静电感应
『判一判』
(1)两个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斥力,两个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 )
(2)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
(3)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 )
(4)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产生静电感应现象,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 )
自测
×
×
√
√
『选一选』
例题(单选):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人们常常会碰到这些现象:晚上脱衣时,常会听到噼啪的声响;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常会“飘”起来。这就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次,小明的手指靠近金属门把手时,突然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摩擦使身体带电,当手指靠近门把手时,二者之间形成的放电现象。若放电前,小明的手指带负电。有关金属门把手的两端被感应带电的情况,下列图中标示正确的是( )
A
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的得失
接触起电:
实质:电荷的转移
感应起电:
实质:电荷的重新分布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传统的表述:
3、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产生和消失的
高能光子的转变为正负电子对
一对正负电子湮没现象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现在的表述:
3、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符号—Q ( q ) 单位—库仑(C)
(2)元电荷 :
电子的电荷量(最小带电单元)
e =1.6×10-19C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
(3)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4、元电荷
(4)电子的比荷
4、元电荷
20世纪60年代,一些物理学家提出质子、中子等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而夸克的电量可分别是±e/3、 ±2e/3。确有一些重要实验显示了夸克存在的证据,但却未能找到单独存在的夸克粒子,因而也有人认为夸克只能“集体”存在,其总电量可以为零或e。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
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练习
B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是摩擦过程中硬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了正电荷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练习
A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练习
BCD
4.(多选)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练习
AC
-
-
-
-
-
-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