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搭石》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01 23: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21 搭石(说课)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提出了“三维”目标。从这两方面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四年级学生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21课,文中用质朴的语言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秋凉摆搭石、老人调整搭石、人们协调走搭石、互相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等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 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让人感到浓浓的朴素的美。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2.学情分析 搭石在农村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初步阅读和感悟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画面的美,但要透过画面看到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却不是那么容易。因此,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感悟,去体验,真正地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好的心灵,从而受到刻骨铭心的感染。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说教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本篇课文我采用了引导教学法和整体性阅读教学法。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说教法
主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同时遵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把握内容。具体运用是:谈话激趣法、整体阅读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绎法。以上教法穿插运用。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说学法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技术准备1.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2.老师制作课件。
在教室地面画上方块,代表搭石,准备学生亲自实践走搭石。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 课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而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正是学生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根据语文的学科性质和三维目标,结合课文与中年段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来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互相礼让、老幼互敬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活,怎样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直奔文章的中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
2.课文中所表现的几种美中,“和谐美”最不好体会。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情节。让孩子亲自走一走搭石,从中去体会“协调有序”的动作。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3.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加深对词的理解。
4.把文段诗化,给文本增添美,让学生更容易读出感情,体会美。
5.从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美,创造美。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围绕风景,自主寻美——细读课文,体会美——布置作业,讲练结合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生读句子)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家乡的美丽风光,为下面体会美作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  
“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的意思)学生做做动作。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方便)这是在夏天;如果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既然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见,那里的搭石处处是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去寻找美、发现美吧!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把它勾画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四、细读课文,体会美  
通过读文,我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相信,美已走进了大家心里。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生说哪段就讲哪段)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为别人着想、善良)生读有关句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老人的内心世界。此时,你们就是那善良的老人,当你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你会怎么想?当你挑选搭石时,你又会怎么想?当你满意而归时,你还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老人的行为美,为朗读营造氛围。) 2.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深地感受老人的那种奉献美。)
3.小结:通过老人的动作,我们感受到他那美好的心灵,在我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关心别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景。搭石连同这善良的老人构成了搭石的一道风景。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个语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速度再渐快)前面的——,后面的——这踏踏的声音,就像——(轻快的音乐。)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这是一种什么美?(和谐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走搭石,更好地体会“协调有序”的动作) 2.还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有三种解释: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渗透双基训练,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美?(图画美)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点击变成诗的语段)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把文段诗化,给文本增添美,让学生更容易读出感情,体会美。)3.小结:因为走搭石的人,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才有了这一幕幕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为和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我想请两个同学出来表演一下这个情景。谁愿意?
(2)生表演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把文中情景再现,加深学生的理解。) 
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美?(板书:谦让美)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出来。
过渡:那么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2.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
“伏”是什么意思?(弯)是怎样的弯呢?(身子成90度)请学生做做动作。这样,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平平安安的过河了。
到了对岸,年轻人需要老人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我想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读“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接:“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接:“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2)理解“理所当然”。
①说说“理所当然”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呢?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读中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④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出示填空,进行语言训练。 )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 ;残疾人来走搭石 )4.假如这里将来通了路,架了桥,人们的美好品质会改变么?
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接:“一道风景”。 五、升华感情,总结美  
1.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那它是什么?(出示第五段)  
(1)从 “任人走,任人踏”我们又可以感受到什么呢?(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这不仅是搭石所拥有的品质,还是乡亲们美好的品质。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人们,其实这搭石就是善良可爱的乡亲们,乡亲们就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3.几块普通的石头,几件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的美妙,知道作者是谁么?
(出示作者图片)叙述: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后来在石家庄工作,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礼让,看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消失了。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刘章爷爷心中,永远留在家乡人们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再次去体会搭石带给我们的美。六、发现美,传播美  
1.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温暖着我们的心。能说说哪些小事让你感到美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美,创造美。)2.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出示一首诗,学生齐读。  
美是一把挡雨的小伞;  
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  
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  
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  
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小练笔“我身边的美”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练笔,帮助提高习作能力。然后召开“寻找生活中的美”交流会)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舞台,让孩子用它们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感知课文,本节课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反复创设情景。读中感悟,领会搭石的美和人性的美。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性学科,更是人文性学科,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要通过一篇篇课文凝聚灵感、激情和有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本次教学设计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课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民情。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思中感悟。达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
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
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谢 谢 各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