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激发对屈原的热爱怀念之情。
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好长句子。
难点:了解端午节习俗,激发对屈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端午粽》,请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孩子们,老师把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请到了黑板上,你还认识它们吗?谁先来和它们打个招呼?
指名读 (2)齐读
词语我们读的这么棒,那句子我们能读好吗?出示句子。(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外婆一到端午节就包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那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好吃吗?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和句子,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词语的认知以及读好长句子,引出下文。)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师相机板书: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这种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颜色鲜明的特点。
指导朗读这句话。
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又黏又甜,清香)。
指导朗读,体会粽子的清香,味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由外到内的描写方法,感知叠词的特点。为初步学习写话打下基础。另外学会找关键词,感知粽子香甜,味美的特点。)
学习3、4自然段。
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粽子?生自读第三自然段回答。出示插图,进一步认识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我们吃完粽子的了心里感觉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美滋滋)引导学生说美滋滋的意思,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用美滋滋说句子。
外婆让我们把包好的粽子分给邻居吃说明了什么?引导生回答(外婆关爱别人,非常善良,并且告诉我们好东西要大家共同分享。)
指导学生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
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指名回答。(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机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了解的屈原。师出示屈原的资料,说屈原故事。
(设计意图:知道外婆包的粽子种类。感知美滋滋的意思,并能运用美滋滋说话,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爱上说话,写话。感知外婆乐于助人、善于分享的美好品质。)
四,指导写字。
出示“米”“豆”告诉学生这两个字是象形字。出示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
师范写,生书空。
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点评学生写字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首先动画出示两个字的转变过程,引起孩子学习写字兴趣。然后引导生观察,找出这个字的关键笔画以及要注意的地方,师稍加指点。在写字过程中,始终调动孩子的写字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乐写、愿写才能写好字,写出规范字。)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
搜集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资料。
和家人一起学习包几个粽子吧!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遵循儿童年龄特点求知欲强,愿意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青青的 清香
白白的
红红的 又黏又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