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聆听时空对话导入新课??? 文坛百岁巨星巴金老人曾说:“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无独有偶,1200多年前的一个风雨之夜,诗圣杜甫面对被摧毁的茅屋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不朽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感悟诗歌情境了解作品??? 1.视听欣赏。??? 2.分层朗读。??? 在朗读中体味诗情,在多层次的朗读评价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朗读技巧。??? 3.交流体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义”包括内容、感情、写法等。请学生交流以下问题:??? (1)全诗叙写了哪些内容???? (2)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三、赏析作品语言领悟主题??? 1.合作探究,品词赏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谓是杜甫的创作原则。找一找,品一品,说一说,让我们在品词赏句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可以是自己喜欢的生动传神的字词,可以是含义丰富的语句,也可以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深远的意境,还可以是……??? 示例:??? (1)诗歌第一节。??? 品析:描述秋风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是因为“怒号”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风之大、猛烈、无情。“飞”、“洒”、“挂”、“飘”、“沉”等动词,形象地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诗歌第三节。??? 品析:“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2.知人论世,明确主题??? 为什么诗人会在此景此境中迸发出如此强烈的情感呢?结合课前学生搜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信息,请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谈谈这首诗歌的伟大之处和诗人的不凡之愿。??? 明确:诗人虽有“辅佐贤君,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面对安史之乱后四海困穷的现实,诗人常常触景生情,想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四、感受作者情怀以诗赏诗??? 1.纵向延伸??? 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同学们了解的杜甫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师生互动,交流、诵读、积累。)??? 示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横向拓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我国历史上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同学们能说说吗???? (师生互动,交流、诵读、积累。)??? 示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3.教师小结??? 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将抵达永恒!正如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喉舌和代表。”???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升体验??? 1.吟诵全诗,升华感情。??? 2.学生联系实际谈体验。??? 3.作业:寻找以“房屋”为切入点,体现人文关怀的当代文章,与本诗对比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备教手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记载世上疮痍、表现民间疾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由于诗歌教学的精髓在于意境的感悟、领会与提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诗歌的意境;(2)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根据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了以下三点:??? 一是以“看、听、读、说”环节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情境,进而领悟诗歌主题。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味诗歌,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二是以“朗读训练”环节为着力点,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和情读,这样可以教会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境,体会感情,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的要求。??? 三是以“借诗赏诗”环节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进而“走出诗歌”,联系现实交流学习体会,感受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