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读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材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篇篇经典名著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就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它,把它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著作,故事的巧妙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多样化,都堪称经典,学习这一篇课文,可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人教版课标教材把它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以“少年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要求“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九年级即将进入总复习的学习特点,着眼于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的规律,可以上成一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多维训练的综合课,活学活用,通过读来促进写,在写中提升阅读的体验。课时设计为两课时,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赏析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巧妙构思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主题,达到以“读”带“写”,提高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小说情节的曲折,体会了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了他的匠心独运。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人物形象,再学学作者高超的描写人物的技巧,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赏析人物形象,学习技法
注意:边赏析边指导朗读关键的语句,进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内化写作的技能。
提示:从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进行朗读。
1.赏析“菲利普夫妇”形象。
提问:文章刻画的人物中,你认为谁刻画得最精彩?(菲利普夫妇)把你认为精彩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他们的行为、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来赏析。
(1)品析父亲邀请大家吃牡蛎这一情节(第22、23自然段)。
探讨:父亲、母亲在吃牡蛎这一事上有何表现?找出体现他们性格的关键词句来谈谈。
写父亲的词句有:
心理:“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语言:“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赏析:父亲想学有钱人的样子请家人吃牡蛎,摆阔气,写出他内心的虚荣。
写母亲的词句有:
神态:“有点迟疑不决”。
心理:“很不痛快”。
语言:“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赏析:既然父亲提了,母亲爱面子不好反对,但又怕花钱,说怕自己伤胃,男孩会惯坏不能吃等理由,同时还交待吃的人,不能吃多,吃多了会生病。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母亲的虚伪就在字里行间自然显现出来。
(2)怀疑卖牡蛎的年老水手是于勒这一情节(25—39自然段)。
探讨:父亲、母亲有何表现?两人有何不同?作者怎样来展示他们?
写父亲的词句有:
心理:“好像不安”。
神态、动作:“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语言:“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
赏析:父亲看到卖牡蛎的人像于勒,就紧张不安,又十分害怕,连话都说不清了,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对发财梦还抱一线希望,自欺欺人,想着于勒还在美洲。可眼前的事实不得不要证实,于是请母亲去证实。
写母亲的词句有:
神态:“莫名其妙”、“吞吞吐吐”。
心理:“也怕起来了”。
动作:“在哆嗦”。
语言:“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赏析:母亲初听这一消息先是感到莫名其妙,接着害怕,之后露出冷酷的本性,说:“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两人的区别:在这一情节上,父亲、母亲虽然都紧张、害怕,但二人还是有区别的:父亲放不下心,请母亲去看,可见与母亲相比,他更懦弱,母亲看了回来之后,请父亲去向船长打听,随即叮嘱父亲多加小心,足见她比父亲更镇静,并说:“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可见她更冷酷无情。
(3)当确定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时,作者是怎样来勾画菲利普夫妇的(第34—38自然段)?
写父亲的词句有:
神态:“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神色很狼狈”。
语言:“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咱们怎么办呢?““出大乱子了!”
赏析:确认是于勒后,父亲多年的希望化为泡影,他绝望、惊恐,语无伦次,说不清话,仿佛天要塌下来,不知怎么办才好。
写母亲的词句有:
神态:“赶紧对他说”、“马上回答”、“暴怒”。
语言:“……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赏析:旧怨新恨一齐发作。是希望,还是恐怖?是福音,还是灾难?是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样东西:金钱!与父亲相比,母亲镇静得多,而且果断地处理“后事”:让“我”去付钱,躲开于勒,泼辣的性格暴露无遗,尽管父母表现有差距,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害怕于勒回来拖累他们,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躲开他。
2.赏析“我”这一形象的价值。
探讨:对待叔叔于勒上,“我”与父母的态度有何不同?
心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行为:“我给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赏析:“我”善良的举止给读者带来一缕光亮、一点温暖、一丝希望,让人沉重、辛酸的心得以释怀。“我”同情叔叔,重视亲情,这正是作者深情呼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作者把希望寄托于纯洁的孩子。
3.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三、探究主题,激发写作欲望
请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你如何评价菲利普夫妇?
2.菲利普夫妇是可恨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3.“言为心声”,透过文字,真正带给大家思考的又是什么呢?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家庭生活故事来反映社会的本质,故事又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态、心理演绎出来。同学们,让我们来学学大师,用我们的笔也来触摸一下那个时代的脉搏吧!
四、发挥想象,以“读”带“写”
1.语言大师莫泊桑勾画出了菲利普夫妇丑陋嘴脸以及他们辛酸的生活。假如哲尔赛岛旅行中,百万富翁于勒就在船上,菲利普夫妇会怎样?请描绘他们偶遇的那一刻的场景,二百字左右。要求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进行描写。
2.请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品,师生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赏析《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节选)。
胡同口来了个捏面人的老艺人,大家都说他捏得好,买的人多,于是我也去看个究竟。
我半信半疑地向胡同口走去,只见围了许多人。我好不容易扒开人群,挤了进去。这中间坐着一位瘦小干练的老爷爷,黑黝的皮肤,一双粗糙的大手,手里拿着一个武松打虎的半成品,见他拿起一小团紫色的面,捏成细丝,贴在武松的手背上,就成了暴露的青筋,接着又拿起一个红色的小面球,用针挑了几下,插在武松的帽子上,就成了红绒球……此时,人群中响起一阵啧啧赞叹声“盖了!”“神了!”“绝!”“卖给我吧,我出一块!”“哎,我出两块!”……“嗨,总得讲个先来后到吧!”他笑着说,把面人递给了第一个人,那人高兴极了,掏了钱,欢天喜地地拿起面人走了。
(1)作文要根据文章的立意来选材,请大家欣赏上面的材料,看看选文要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刻画的?
(2)归纳:语段要写的是一位技艺高超、品德高尚的老艺人,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勾勒人物的个性特征。外貌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运用“瘦小干练”、“黑黝的皮肤”表现出老爷爷的精神矍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灵巧的动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老艺人的勤劳和手巧。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娴熟的技术,围观者发出的阵阵的“盖了!”“神了!”“绝!”的赞叹,则从侧面衬托出了老人的高超手艺。用买者抬高价钱抢着要艺术品与他按原价把面人递给第一个人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的高尚品德。
2.布置作业。
以本班的某位同学或某位教师为对象,认真观察他们的言行,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勾勒出人物形象,写出人物的性格。
【备课手记】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认为“名家名作中凝结着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往往终身受用不尽”,阅读是吸收,而写作是倾吐,是“化用”,课文就是写作的蓝本,学课文不只是理解文意,还应学习技法,以达到应用于实践。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达到双翼齐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