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屏”》课堂教学实录
一、探究屏之为屏的根本点
师: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恨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我们到屏风大观园去看几幅精美的图片(出示“屏”的图片)。然后你用一个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精美绝伦。
生:美轮美奂。
生:典雅。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
大家已读过课文了,请思考这个问题: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
生:……
师: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就是屏有哪些特征。
生:课文后面的研讨题是“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而老师这样问,两者有什么区别?
师:课文后面的研讨题不用研讨,大家只是把那些句子找出来而已。而回答“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则要你们进行归纳屏作为器物,它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由哪些因素规定它就是屏,而不是别的器物。“找”出有关信息和归纳有关信息思维方式不一样。前者是一种对文本的认知,后者是对已经认知了的文本信息的总结。所以,按照课文的问题提问你们都很容易理解,而我变了提问的方式,你们感到有些困惑。
现在,请你们首先从文本中找出“屏”的有关信息。
生:“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生:“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师:屏字本意就是“遮蔽”和“保护”的意思,其器物的特性就是“障”、“隔”、“蔽”。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屏怎么起到这些作用”。
生:文中说屏有“室内、室外”之分。在室外,也就是在“院子或天井中”,置于园内的门口,对院门起“障”、“蔽”的作用。所以人们就不能从门外直接望见院内“厅室”的情况。
师:那么在室内呢?
生:设置在厅里,书中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
生:还可以设置在床边,因为书中说:“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师:文中特意提出“位置”对“视线的远近”、“屏的曲折度”的影响,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屏之所以为屏”什么是主要因素?
生齐答:设置位置。
(教师板书:位置决定)
师:再接下来,我们看文本如何解释“屏”能起到“艺术点缀”作用的。
生:“屏”的“艺术点缀”作用是由“屏”的造型及材料因素决定的。一般“屏”造型都很“巧”,而且“有书有画”,材料又有“金屏、银屏、锦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等。这些材质本身就有装饰作用。有的华丽,有的拙朴,各有各的美感。
(教师板书:材质决定)
师:此外,屏的功能还与它的形状有关。文中有一个比喻描述了屏的形状,请找出来。
生:文中有“活动门板”的比喻,我们从这个比喻中可以体会出“屏”的形状像门板一样。
师:找得很好。“门板”,一般来说是比较薄的,特别是内室,如果屏的厚度是十几厘米,那么,就不是“屏”了,它违背了屏的轻巧的原则。因为这样的话,就不是分隔空间,而是挤占空间了,“而且活动”它也很吃力。
那么这个门板应该呈一种什么姿态呢?
生:应该呈直立状。
师:这仍然是从屏的存在状态看其功用。倘若你把一个叫做“屏”的器物平放在地板上,这个叫做“屏”的物件,在本质上就不是“屏”。因为“屏”本身就有“直立”的意思。“平放”也许能起到隔湿的作用,但不是分隔空间。
(教师板书:形态决定)
师:综上所述,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呈立板状的物件被置于室内的某种位置,以起到“障”、“隔”、“蔽”的作用及艺术装饰作用。
(图片欣赏各种材质的屏。)
二、辨别文体
师:这篇文章的文体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课文内容,应该是说明文,因为这篇文章说明的是屏的类型、材料、作用等等。
生:另外课后材料专门介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可看出这篇文章是说明文。
生:根据题目,说屏,应该是议论文,因为说就是“谈”的意思。记得我看过一篇文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说谦虚》,就是针对谦虚发表自己的议论,老师您也讲过,题目中的说有谈论的意思,比如韩愈的《马说》。
生:我觉得是散文,因为课下注释中写道本文选自《陈从周散文选》,而且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诗词,还讲了小时候纳凉的事,语言优美生动,我觉得是散文。
师:从本文的内容上看,本文显然不是议论文,议论是发表作者的看法。说明文从语言上分,又分为常规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动,显然应该属于科学小品文,或者带有散文性质的说明文。
三、质疑文本
师:文艺性说明文,也必须要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那就是——准确。我们一起来看课后的补充材料,大家齐读。注意领会什么是说明文的准确性,怎么把握说明文的准确性。
我们大家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不准确、不周全的地方?
老师先查了查字典,“屏”有这些意思:障;对着门的墙,照壁;屏风。
生:文章的开篇就说:“屏,我们一般都称为‘屏风’。”显然,它与老师说的有矛盾。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说一说屏,而不仅仅是说一说屏风。屏与屏风是两个概念。正像作者所说,屏有室内外之别。也就是有设置于院子、天井中的“屏”,有设置于室内的“屏”。设置于院子或天井中的“屏”,其实叫照壁,或者叫影壁。这种屏,其实就是一堵墙。比如《汉书淮南王刘揖传》中就说:“天子外屏,不欲见外。”古人有云“入屏不趋”,就是说过了屏就是进入院内,不要快跑。这是一种礼节。设置于寝室之内的“屏”,才叫屏风,其设置目的,起初就是为了“屏,障风也。”所以,不分内外,统称屏风是错误的。
不但第一句关于屏的解释错了,而且文章题目既然是《说“屏”》,而屏又有室内外之分,说明室内室外“屏”的内容就应该都作为说明重点,按照这一点来说,这篇文章很自然又出现了第二大疏漏之处——
生:室外之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详略严重失当。
师:文章已经涉及到了“院子或天井”中的“屏”,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有所交代,仅仅是一句就滑过去了,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来说“室内”之屏,即“屏风”,这与标题《说“屏”》不相匹配。因此,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说明文,少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客观性。严格地说,陈从周写的《说“屏”》应该叫《说“屏风”》,它对建筑美无用,更准确地说是对室内装饰有用。看来,陈从周考虑的并不周全啊!(生笑。)
四、改写《说“屏”》
师:既然有错就要改,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陈从周修改这篇文章呢?
生:必须补充有关室外之屏的说明内容。从室外之屏的材料、位置、造型、装饰进行补充。
(师生展示搜集的素材。)
生:可以补充室外“屏”的有关诗句,这样便于和室内之屏的说明形成呼应,前后风格一致。
生:还可以补充现实生活中屏的发展、变化。比如医院的屏风、工作的隔断、小区的花墙、学校的橱窗。
五、布置作业
改写陈从周《说“屏”》。
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屏”话重说
——陈从周《说“屏”》改写
唐山市税东中学 王雨
“屏”字,观其形,半遮掩着的“并”,使人很容易想到若隐若无的意象。在古代建筑中,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实在让人觉得微妙。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就更令人销魂了。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时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旧阴依谢宅,鲜艳出萧墙”。这“萧墙”则指室外的屏,又称为影壁或照壁,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事,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当然,也有立于门外的影壁。这种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常见的影壁从位置上分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座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影壁墙“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梯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
第三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2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
从材料上分,影壁有五种。
第一种是琉璃影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
第二种是砖雕影壁,大量出现在民间建筑中,是中国传统影壁的最主要形式。其中一些影壁的须弥座采用石料雕制,但极其罕见。
第三种是石制影壁,移建到北海公园的影壁就是完全用石头雕制的,民间很少出现。
第四种是木制影壁,由于木制材料很难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一般也比较少见。
还有第五种影壁,砖瓦结构或土坯结构,壁身完全披盖麻灰,素面上色,有的还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这一类影壁也不在少数。
室内之屏称之为“屏风”。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代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风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到屏风的装饰,多以花草、动物、神话人物故事相组合,以谐音、象征、会意的方式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吉祥寓意图案。例如,花草类的梅、兰、松、月季、牡丹,动物类的鼠、鹤、猴、草龙、白头翁,人物类的福星、寿星、八仙和其它器物类的笔、杯、如意、铜钱等内容,主要体现出吉祥富贵,长寿幸福的意义,可以说装饰环境也是屏风的重要用途。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使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我相信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屏”的陪伴而更加美好。
评析:
这是一个很有特殊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改写后的文章也显得更符合《说“屏”》这个题目。文章内容不但具有知识性,且有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实践性改写,不但认识了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及严谨的思维品质。
【教学档案】
以前我教授《说“屏”》,总习惯于顺着教参的思路,让学生看文本中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体味作者对“屏”的感情。
这种讲课思路,讲起来顺风顺水,而学生学得波澜不惊,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到现成的答案,而整堂课无论是教师的思维还是学生的思维都停留在一种肤浅的层次,整整一节课就在知识的层面翻筋斗。
重新讲授这篇文章,我明确了以下两个问题:—、“屏”之所以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二、引领学生质疑这篇说明文的准确性并尝试改写。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思维的转变直接带动起学生思考的热情。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学生虽然一时不能理解,但开始主动思考了,有了求知的渴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文中提取到了屏风的相关知识,随后,我们师生共同从“屏”的构成材料、“屏”的设置位置、“屏”的装饰及“屏”的形态探讨了“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引用了从字典、网络查阅的各种资料,分析了《说“屏”》与《说“屏风”》的区别,对原文本进行了质疑。学生认识到,如果题目继续沿用“说屏”,那么就要在文中更多加入对室外之屏(影壁、照壁)的说明性文字,使之与对室内之屏(屏风)的说明相对称,共同成为说“屏”的两翼。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使我反思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把语文课上教师所教的东西进行分类的话,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教错误的东西(如讲《幽径悲剧》不讲其悲在何处,而大讲特讲散文的表情方式);第二,教没效用或效用甚微的东西(如讲《台阶》之类的人物文本时,反复讲他们的性格特点);第三,讲有用的然而却是学生自己学习能懂的(如《说“屏”》中教学生思考“介绍了‘屏’的哪些信息”);第四,教不但有用而且是学生自学不能懂的(如本课所讲)。
但是,这第四种所教在多数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少见的。我们的问题就在这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