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

文档属性

名称 李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02 19:43:03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李寄干宝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你知道我国的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什么吗?这部书就是东晋时的《搜神记》。《搜神记》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它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关于《搜神记》 干宝(?-336),东晋的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少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时,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又迁散骑常侍。著述极富。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1、了解志怪小说的知识;了解文章情节和内容。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3、体会李寄的侠义形象。4、学习反衬手法的运用。预习检测隰啗婢吞啮相咋诣餈愍斫囷xídànbìnièxiàngqūnzéyìcímǐnzhuó比一比土俗:当地人或与人梦:有时给人托梦。并共患之: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气厉不息:灾祸并不因此停息。朝祭:每月初一日举行的祭祀。吞啮:吞吃,啮,咬。这时候。尔,这。募索:告请:访求。请,求。任凭潜:偷偷地。尔时:广泛征求寻找。听:看谁记得牢! 原文: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 (2)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译文: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 (1)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原文: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 (3)隰(xí):低湿之地。 (4)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5)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译文: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 原文: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 (6)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译文: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 原文: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 译文: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 (7)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 。(8)啖(dàn淡):吃。 原文: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 (9)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 (10)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 译文: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 (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 (12)朝(zhāo召):初一日。译文;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 原文: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13)。 (13)啮(niè聂):咬。 原文: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译文: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原文: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 译文: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 原文: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16)无相:没有福相。 译文: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 原文: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7),不可禁止。 (17)潜行:偷偷逃走。 译文: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18)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责):咬。 (19)诣:到。 原文: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8)。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19)。怀剑(20),将犬(21)。 (20)怀剑:怀中藏剑。 (21)将犬:带着狗。译文: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 原文;先将数石米糍(22),用蜜麨灌之(23),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24),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 (22)米糍(cí词):用米蒸制的食品。 (23)麨(chǎo吵):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 (24)囷(qūn):谷囤。译文;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 原文: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5)。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25)创:伤口。 译文: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 原文: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6),悉举出,咤言曰(27):“汝曹怯弱(28),为蛇所食,甚可哀愍(29)。”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26)髑髅(dú lóu独楼):死人头颅。 (27)咤(zhà乍):感叹。 (28)汝曹:你们。(29)哀愍(mǐn敏):哀叹、怜悯。 译文: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原文: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0),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1)。 (30)聘:送礼物以迎娶。 (31)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译文: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朗读课文 感知内容根据文意,按要求写出原文
1、李寄为杀蛇都做了那些准备?
2、描写大蛇外形的句子是什么?
3、最从容表现李寄自信从容的句子是哪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情节课文结构李寄一、蛇的危害二、为民除害三、众人称赞夺九女之命惨不忍睹准备经过可爱可敬
英勇无畏质疑探究1、李寄斩蛇为什么能够成功?请阐述原因。准备充分、遇险不乱、镇定自若2、阅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故事一开始就刻画蛇的形象,它”长七八丈,大十余围”,而且出没于“高数十里”的庸岭之中。这说明它很不容易被制服,没有超人的胆量和智慧,就不可能产生斩蛇的念头,更何况是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接着写蛇的为祸之烈,从“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可以看出,地方上曾有过捕蛇者,但捕蛇蛇者反而被蛇吞噬,连都尉和长吏都无法幸免。捕杀不成,于是“祭以牛羊”,而蛇依然为祸不止,由此便导出以童女祭蛇的惨剧。结尾还特意点出:“累年如此,已用九女。”这些叙述从侧面说明李寄斩蛇是出于为民除害的考虑。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一方面是写官府的无能为力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九个小女孩的软弱,为下文写李寄的勇敢机智作了铺垫。4、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样展现李寄的英雄形象的?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 5、“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怎样理解? 李寄的父母有六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参加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因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生活困难,使李寄萌生了卖身啖蛇“可得少钱,以供父母”的念头,表现出李寄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的同情。而她父母即使再穷也不愿意让女儿去送死,体现出劳动人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当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6、李寄为杀大蛇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 7、“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危难面前,懦弱的人最可怜。这句话,表现了一个自强的女性对自己的信心。评价人物李寄勇敢、坚定
智勇双全
为民除害 李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她和区寄有什么异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一个叫李寄的穷苦女孩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记叙,表现了她惊人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劳动人民不怕牺牲,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怎样看待文章的结尾?探究理解反衬手法:为了突出李寄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反面的衬托,如大蛇的凶猛与李寄弱小的对比衬托,官吏们的束手无策与李寄勇敢机智的对比衬托,九个女孩的怯弱丧生与李寄勇猛杀蛇的对比衬托,这些衬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一、我们和书中的好多人物交上了朋友,比如说:我们和刻苦学习的小萝卜头交上了朋友,他让我们懂得了要刻苦学习,将来建设新中国。谁能仿照这样的句式说说? 出示:通过学习课文,我和(怎样)的(谁) 交上了朋友,他(她)让我懂得了( )。 通过课外阅读,我还认识了( )的(   ),他(她)又让我懂得了( )。 拓展练习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 2. 八月朝祭(??? ) 3. 父母不听(??? )? ??? 4. 虽有如无(??? ) 5. 徒费衣食(??? ) 6. 寄自潜行(??? )7. 怀剑,将犬(??? ) 8. 先将数石米糍(??? ) 1.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 ) 或者?? 初一?? 同意,允许???????????? 虽然 白白地?? 偷偷地??? 带领????????????? 把三. 下列句子不属于侧面烘托李寄的是(??? )A.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B. 土俗常惧。
C.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
D.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 D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