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惩恶少

文档属性

名称 智惩恶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02 19:46:30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姜山 陈石平智 惩 恶 少单击页面即可演示教学目标1、体会刘伯承少年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2、学习记叙文写人和记事的方法,交代清起因、经过和结果。3、写人记事时注意详略得当。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准字音篓邀撵蜷作揖lǒuniǎnyīyāoquán理解词义自持:稳操胜券:逞强:胆怯:挑衅:不堪其辱:恼羞成怒:绯红:手疾眼快:邀集:自己依仗炫耀卖弄。鲜红。比喻有胜利的把握。胆小、畏缩。挑起事端。不能忍受他的侮辱。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手快眼快。比喻做事极快。邀请、聚集。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主要讲述少年刘伯承怎样惩治团总少爷的事。理清脉络第1部分(1)交代事情的起因。第2部分(2-11)详写了刘伯承和张少爷两次斗智斗勇的经过。第3部分(12)略写事情的结果。主题讨论本文写了个人物刘伯承、恶少,他们分别从那几各方面表现出来?刘伯承:通过他的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农家孩子纯朴、干练有心计关心小伙伴的性格表现出来了。第一个主题恶少:则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傲慢的神态、告饶的可怜相表现出来的。第二个主题《智惩恶少》中的倒数第二段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放在前面?其实放在前面叙述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如这样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放在前面给人的是平淡枯燥之感,而这样则会给人新颖、突如其来之感受,所以说放在后面是最佳的。第三个主题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描写了什么?
(1)三伏的太阳一个劲地发着威,把大地烤得滚烫,偶尔吹来一丝风,也是火辣辣的。
(2)他心想同比他矮半截的刘伯承摔跤,定是稳操胜券。第四个主题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的热。心理描写,写出了团总少爷仗势欺人,逞强好胜的心理。(3)就借势来个“顺手牵羊”,手疾眼快地拧着他的右手,使劲往侧一拉开,一下子就把他摔了五六尺远,跌在沙坝里。动作描写,写出了刘伯承手疾眼快痛打恶少的情景。第五个主题深层探究1、阅读文章,找出刘伯承智惩恶少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经过结果恶少挑衅。两次战胜恶少。恶少再也不敢欺侮刘伯承他们了。2、课文有详有略,并有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如:第7段“团总少爷脑羞成怒-----”写了摔跤双方的套路,一来一往,一招一式,显示了刘伯承武艺的精湛。柳林伏击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刘伯承不怕恶少,更显示了其非凡的智慧。更是恰到好处地刻画了当时人的心理。3、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分析刘伯承和团总少爷在较量前后的变化。开始,团总少爷的嚣张和刘伯承的谦让;团总少爷的不守规矩和刘伯承的遵守规矩;团总少爷的心理、神态和刘伯承的心理、神态都作了对照,这些对照描写,恰当地表现了斗争双方的情况。4、课文倒数第2段,为什么不安排在前面写呢?安排在柳林伏击之后去写,一方面制造悬念,另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显示刘伯承不仅有勇,而且足智多谋。这也紧扣主题“智擒”二字。5、概括刘伯承和恶少这两个人物形象。刘伯承:淳朴、真诚、干练、武艺高强且有心计。恶少:愚蠢、霸道、欺软怕硬。课文结构智惩恶少1、傲慢不逊的恶少要与刘伯承摔交——以显霸气2、恼羞成怒羞愧交集的恶少灰溜溜离开——无可奈何3、被狠狠地教训后的恶少,连声告饶——作揖赔礼4、交代愚蠢可笑的恶少受惩原因——心服口服大快人心归纳主旨文章通过刘伯承惩治恶少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淳朴、真诚、干练、武艺高强,歌颂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练习?探究 解答第一题 《说虎》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用智”,其他如“用物”、“用百”、“用人”都是“用智”的衍生物和必然结果。用这个道理解说本单元各篇,也是一种特殊的比较阅读。《狼》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明禽兽无法与人斗智的道理。即两狼亦表现了它的狡黠(一狼洞其中,一狼假寐),“而顷刻两毙”,所以《狼》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各篇中人由“用智”衍生的“用物”等,这里稍作补充。如,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区寄借助了敌人的刀、火,还充分利用了敌手的弱点(这是特殊的“用人”);李寄“怀剑将犬”,甚至还用了米糍、蜜糖等食物。 《智惩恶少》也体现了“用智”,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即如按时间顺序正常写,这段内容应在前面。文章的结构、文字等方面,但凡其新异之处,往往引人注意,这是写作上的通常道理。所以,当这段不按顺序,改排在战斗结束后补叙时,它自然就显得很突出。这段内容就是讲少年刘伯承如何“用智”战胜对手“团总少爷”的。  第二题   第1小题,“于”起比较、对比作用,可译为“跟……相比”,在本句中,也可译为“比……”,即“比人不止大一倍”。 第2小题,“于”用于表示被动,引入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全句为:“那么人被老虎吃掉……”。第3小题,此处“于”是最常见的表示处所、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在”。  第三题   这题既包含向少年英雄们学习,又包含锻炼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由学生自由发挥,但编出的故事应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应避免与课文中原故事的情节、做法雷同。词句品位?积累 说明 1.第1句已有明确点评,不赘述。  2.第2句中的四字词及“会两套拳术,有几份蛮力”的对偶句式使这段的表述显得工整、简洁。读起来畅达上口。不用四字词,就要多说好多话,语气就显得拖沓。  3.“最后”和“向团总少爷”在这里都不是必要的,去掉它,文句就更为简洁,紧凑。拓展延伸 像文中一类的恶少我们经常遇见(劫钱、欺负弱小等),我们又不会武艺,如何智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