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7: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预习梳理与积累
【认识作者】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值得一提的是,黑塞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和作品,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预习助读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我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相关链接】
随笔: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1.读一读加点字
知识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1)戕害:严重损害;伤害。
(2)慰藉:安慰。
(3)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也说“息息相关”。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6)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7)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8)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心智 心志
辨析:两词形似,但侧重点不同。“心智”,思考能力;智慧。多与“健全”搭配使用。“心志”,意志。多与“强弱”有关。
例句:①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所谈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②心志不坚的人,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2)一劳永逸 一蹴而就
辨析:两者都有“想通过一次努力解决问题”的意思,但两词的侧重点不同。“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前者强调“辛劳”一次是为了永远的“安逸”,后者认为事情容易解决,“踏一步”就能“完成”。
例句:①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正如有关部委负责人所说,高校入选“双一流”,是机遇,也是重任,也面临新的挑战,不可能一劳永逸。
研习讨论与鉴赏
【任务一】 把握《读书:目的和前提》的观点态度
1.在黑塞看来,追求“真正的教养”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问题研讨
3.第2段中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怎样研读
参考答案:研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参考答案:在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幸福,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产生爱和生命的情感体验,能够尊重知识,获得教养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5.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任务二】 学习《上图书馆》的随笔写法
1.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是写作的“由头”,即文章情感的触媒,正是由于西蒙·德·波伏娃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书馆的回忆,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自然。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上图书馆”展开的 写到了哪些图书馆 请梳理填表。
参考答案:
时 代 图书馆 对作者的影响
中学时代 “公书林” 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大学时代 清华大学图书馆 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留学期间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认识到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
3.作者在回忆每一个图书馆的时候,都有对其阅读环境的描写,概括这些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想想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法国国立图书馆华美;“公书林”宽敞,舒服,环境优雅;清华大学图书馆,神气,温情,宁静;包德林图书馆华美;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气象万千。美丽的环境陶冶着阅读者的心情,“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怎样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又是构建和谐社会需注意的一个热点。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提示: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本课中的两位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分析。
课堂活动
观点一 课文的作者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经典著作,上图书馆读书,从中汲取营养,最终走向成功。
观点二 教育部门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全面培养品格,就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养。
观点三 政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知荣知耻,敬业爱国,遵纪守法,使人们在自律中获得良好教养。
观点四 宣传部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如电视栏目《中华好家风》《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利用家庭熏陶、媒体宣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导人们成为有教养的人。
【思路整合】
整合建构
上图书馆
【审美鉴赏】
紧扣中心,多角度论说
《读书:目的和前提》:文章围绕论题展开,既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作用的赞美。文章紧扣中心话题,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经典作品;再从切身体会出发,进一步解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和途径。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上图书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上图书馆读书的乐趣。开篇引出上图书馆之乐,然后分三个层次,阐述了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图书馆中的收获,三层以时间顺序依次展开,但作者在图书馆的收获是不同的,从中学时期的兴趣培养到留学期间的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
【素材挖掘】
●养成读书的习惯 黑塞有关读书的论述,王佐良与图书馆的“交往”,让我们明白了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文学经典的研读,能让我们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培养爱与兴趣 读书需要兴趣,需要对所读之书的爱。其实,做其他工作也需要这样,没有对这项事业的爱,没有浓厚的兴趣,不会做出成绩,更不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明白人生的意义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的获得和生活的享受,而应该是自我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盈。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