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49+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49+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7:33:03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第1课时
【认识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郭沫若一生著述颇丰,其诗歌与历史剧的创作成就最大,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预习助读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学术方面,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专著。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曾参加抗美援朝,负伤致残。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代表作有诗歌《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钦契》,诗歌《西风颂》《致云雀》等。雪莱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原载1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此诗以澎湃的激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
红烛
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的特殊人生经历,使“生命意识”成为其诗歌的总主题。彰显生命,是其诗歌创作的根本目的。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情感,倾注到精心选择的意象中,雕铸出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首写于1962年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其彰显生命意识的名篇。这首诗定格了他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的确认。
致云雀
《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诗中不朽的杰作之一。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派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写于1820年雪莱旅居意大利期间。在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于是有感而作。这首诗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至今仍有无穷的魅力。
【相关链接】
1.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的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2.创造社:“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前期,他们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后期则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抒写对“力”的赞美。
新知讲解
题目解说
1.诗歌开头三句,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课文探究
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3. 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诗歌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主题归纳
红  烛
红  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任务二】逐节赏析
1.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
2、3、4节——“灰” 5、6、7、8——“泪”
2.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3. 《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拨: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点拨: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任务三】分析篇章结构
6.《红烛》一诗以什么为线索?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任务四】把握情感,托物言志
8.《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点拨:托物言志 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白杨礼赞》。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添加标题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情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添加标题
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示例1
示例2
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节制、内敛、沉思
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理智、冷静、清醒
太阳
石砾
滑坡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雄鹰
雪豹
蜘蛛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心象(情)+物象(美)=诗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心象(情)+物象(美)=诗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
易事。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视听合一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
特写镜头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强烈的对比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孤绝之境的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致云雀
课文朗读
1.听读诗歌。
2.自由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诗歌解读
1.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2.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3—4.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致云雀》思路梳理
“欢乐的精灵”,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神圣)
5—7.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8.把云雀比作诗人。
9—11.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
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12.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三个形象作比。)
视觉形象描绘听觉。
拥有思想的明辉,唤醒人间的爱。
默默散播爱、光明与芬芳却不露形影。
欢乐的形象
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13—15.探讨美的根源。
18—20. 不能快乐的根由
21.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16—17.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欢乐的源泉
欢乐的理想
——对爱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尘世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像一位诗人
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解读“云雀”与“诗人”
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
诗人比一般人敏感,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形象解读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云雀形象分析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特征分析
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瑰丽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读一读加点字
知识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1)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2)慰藉:安慰。
(3)罅隙:缝隙。
(4)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多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或抒发感情很充分。
(5)不事雕琢:不加以任何修饰。也指写文章不做修改。
(6)霞蔚云蒸:即“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7)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决然 决绝
辨析:二者都有“非常坚决”的意思,但是词性不同。“决然”是副词,有“必然、一定”的意思;“决绝”作形容词时表示非常坚决,作动词时则表示断绝关系。
例句:①他的这番话说得十分决绝。
②美国决然“退群”的做法,着实让欧洲的伙伴们吃惊不小。
(2)摒弃 摈弃
辨析: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摒弃”,表示舍弃,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礼仪、做法、生活以及人等;“摈弃”,表示抛弃,含有排除掉的意味,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
例句:①他终于摒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实验。
②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我们要坚决摈弃。
(3)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
辨析:二者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瞻前顾后”偏重于犹豫不定,也可用来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畏首畏尾”偏重于胆小怕事。
例句: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只是有些人敢拼,而有些人则缺乏勇气,畏首畏尾,所以人与人之间才形成了差距。
②做事瞻前顾后,看似很严谨,其实是在拖延,这样往往贻误时机。
下节课见!(共2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第2课时
【任务一】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形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诗歌选取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意象。这些意象宏大、壮丽,有着雄阔的视域,给人一种强劲的力量感。
问题研讨
2.在《红烛》中,诗人抓住了“红烛”的两个特点进行设疑,这两个特点是什么 诗中是如何“设疑”的
参考答案:特点:红烛的“燃烧”与“流泪”。诗中有两处“设疑”,分别是:第2节中“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第6节中“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个登山勇士的形象。“我”竭尽所能登到了目前的高度,看到苍凉壮美的景象,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但在“锈蚀的岩壁”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做伴。既体现了雪峰的高耸,也体现了“我”的勇敢。
4.在这四首诗歌中,诗人精心筛选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作 品 诗中意象 意象特点
《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波涛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打破一个旧的世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红烛》 红烛 吐出心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创造光明。
《峨日朵雪 峰之侧》 蜘蛛 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以一种极度的清醒和理智看待这个世界。
《致云雀》 云雀 是自由欢乐的精灵,是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语言与手法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2.“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一诗节在全诗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诗节在全诗中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样红的烛”是对烛的高度赞美,概括了下面的内容;“诗人”的“心”,正是这首诗所要写的自己对烛的感悟。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多重意思:①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②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4.《致云雀》的第5~7节赞美了云雀优美的歌声,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5~7节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银色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降下的美雨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生动形象,美不胜收。
5.阅读《致云雀》的第8~11节,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给他人带来
幸福与甜美
给人们带来光明
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1.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当时“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飞扬凌厉的朝气。
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一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作者通过写蜘蛛,是想告诉我们,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样式、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1.阅读本课的四首诗歌,体会诗人的理想和激情,归纳四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青春情怀,并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四首诗歌写作的年代不一样,诗人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也不一样。可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爱国奉献与赤诚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对自由的向往,改造社会的坚定决心

课堂活动
2.有人认为,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相比,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更具庄严之美,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结合诗歌具体意象进行分析。
提示: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可以结合《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意象的选取、情感的表达分析。
参考答案:赞同。诗人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雪峰、太阳、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雪峰高大壮美,是诗人圣洁的理想园地;太阳炽热高远,是生命不息的召唤;雄鹰、雪豹,凶猛有力,翱翔于苍天,奔跑于雪原,是大自然的神性代表,是理想追求的崇高象征;突然出现在岩壁上的微小蜘蛛,更是对世间任何顽强生命的热爱与赞颂。(如不赞同,要能自圆其说)
3.雪莱曾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被完全揭露过。”我们虽然不可能发现诗人在《致云雀》中“潜藏”的所有的美,但我们可以通过吟诵体悟到这首诗的许多让人喜爱之处。那么,你认为这首诗美在何处
提示:《致云雀》之美,可以从意象、手法、音韵、形象、情感等多角度分析体会。
观点一 意象之美。轻云、蓝天、金色的电光、紫色黄昏、晨曦、孤云、明月、晶莹闪烁的草地、雨后苏醒的花蕾等,诗人大量运用这些美好的意象,不仅很好地刻画出云雀的形象,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还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观点二 手法之美。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等,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了云雀的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观点三 音韵之美。《致云雀》共21节,每节5行,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思路整合】
整合建构
【审美鉴赏】
雄阔的视域,磅礴的力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图画。诗人仿佛是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欢呼怒涌的白云,拥抱澎湃的海洋,歌颂来自海天的力量——描绘“力的绘画”,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诗人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坚定。
波澜起伏,唯真唯美
《红烛》这首诗,在情感上可谓波澜起伏,全诗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之“红”,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追问红烛的流泪,欣喜于红烛的伟绩,伤感于红烛的灰心,劝慰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七次变化,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另外,这首诗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其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使其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顶真等修辞的采用,注重押韵、格律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营造苍凉意境,展现生命意识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峨日朵雪峰、岩壁上的攀登者“我”和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使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共同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这高不可攀的绝壁上,“我”像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但生命使“我”见证了奇迹。昌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保持着对古代汉语的热忱,诗歌语言典雅,意象怪诞,文风峭拔,给人以坚硬、粗粝、苍凉之感。
讴歌美丽生命,歌颂自由理想
《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好的象征,诗歌突出了云雀的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种痛苦对云雀而言是不存在的。从诗歌的整个基调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态去超越感伤,因此诗歌充满了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素材挖掘】
●青春力量 “五四”时期,郭沫若与一批进步青年应和着时代的需要,顺应着时代的大潮,带着满身的青春气息、爱国激情,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向整个世界发出电闪雷鸣般的呼喊。如果说鲁迅是以一个思想家的风范,站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巅峰上,以理性的力量向国民发出启蒙的呐喊,那么,郭沫若等人则是站到了时代情感的巅峰上,以饱满的激情向世界发出毁灭与创造的声音。
●使命意识 蜡是躯体,火是灵魂。匠人赋予红烛的使命是燃烧,社会赋予诗人的使命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忧心、牺牲和创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因为你在创造光明!
●奉献精神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没有燃烧自己、流血流泪的红烛,就不会产生光明。正是有了先辈的耕耘,才有了后人的收获。所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为了未来而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
●敢于攀登,执着理想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的开篇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攀登不止的勇士形象。他一路跋涉而来,不畏艰险;他竭尽所能,实现自我;下一刻,稍事休息后,也许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追逐理想,渴望光明 雪莱是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名理想主义者。追逐理想与自由似乎是他短暂人生的使命。而雪莱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所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