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共29+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共29+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7:41:3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
1、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作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作引申义。
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①北窗。②朝向,对着。③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引申义。
小试牛刀:查找资料,明确下表中各字(词)的本义
字(词) 本义





小试牛刀:查找资料,明确下表中各字(词)的本义
字(词) 本义
兵 兵器、武器
亡 逃离、逃跑
朝 旦、早晨
网 捕鱼捉鸟兽的工具
道 路
2、抓住词的本义,理解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如:“亡”字的本义是“逃离”“逃跑”,由这个意义引申出其他的意思。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②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指人的死亡)。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指国家的灭亡)。
④暮而果大亡其财 (丢失、丧失)。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通“无”,相当于“没有”)。
小试牛刀:
“绝”的本义是“将丝线切断”,请根据其本义,说出你知道的引申义,并解释在下列各句中的含义。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解释含义
横渡
与世隔绝的
第一无二
阻断、隔绝
极、最
消失、断绝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含义
1)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⑥不忍粘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诚信、守信 信任、相信 信息、消息 确实、的确
随意、任凭 书信
2)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听见 听说、知道 接受 传布、使……听到
向君主报告 有名、著称
3、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词义引申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趋势,总的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由近及远
二是由具体到抽象
三是由个别到一般
四是由实到虚
1)由近及远
如:“朝”字本义是“早晨”,古代臣子要在早晨拜见君王,便引申出“朝见”“朝拜”之义,由“朝见”引出朝见的地方“朝廷”,再有一个接一个的帝王居于朝廷,引申出表示时间的“朝代”。
可见,“朝”的义项的引申是“早晨—朝见—朝廷—朝代”这样不断延展开去的,这种引申就是由近及远的引申规律。
2)由具体到抽象
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劝学》中“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喻指坏人的党羽,这就比较抽象了,但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了。
又如:“网”,本义只是指捕鱼捉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出“广泛搜求”的怠思。《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网罗天下旧闻”的意义就比较抽象了。
3)由个别到一般。
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又如,“涉”字,本义是指“蹚水过河”。后来引申为“渡河”。《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
4)由实到虚。
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又如:“和”字,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彩改变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
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逐渐作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就是词义的缩小。
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又如:“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晏子春秋·内篇》:“王日:‘何坐 ’曰:‘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讲。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
3、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和现在的词义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简单地说就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这里就是指大的土堆。远古时埋葬死者并不堆土,后来才在墓穴上堆成一个大堆。于是坟由土堆转为专指坟墓。
又如“汤”:本义是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现在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词义褒贬色彩转变
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习俗风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例如:“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
“锻炼”古义为“冶炼”,也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成为褒义词了。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卑鄙”:本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为中性词,如“先帝不以臣卑”(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多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为贬义词。
“爪牙”:本指动物的尖爪利牙,为中性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引为男士、武臣,或形容勇武,为褒义词。现在多指党羽、帮凶,为贬义词。
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并明确其含义变化类型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宫 帝、后等居住的房屋
睡 睡觉
瓦 安装在屋顶上的瓦片
臭 难闻的气味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钩心斗角 比喻互用心机、相互排挤
小试牛刀: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并明确其含义变化类型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专指蔬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词义扩大
宫 房屋、居室 帝、后等居住的房屋 词义缩小
睡 坐着打瞌睡 睡觉 词义扩大
瓦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 安装在屋顶上的瓦片 词义转移
臭 气味 难闻的气味 词义缩小
走狗 猎犬、谦辞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感彩变化
钩心斗角 宫室结构精巧 比喻互用心机、相互排挤 感彩变化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转变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发生了改变,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就容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区域”。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境地”。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无比憎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古义为“于是创作”,今义是连词,与“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
学习现代汉语,尤其是从古代延续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它本来是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小试牛刀:解释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不足为训 (2)不速之客 (3)苦心孤诣
(4)不经之谈 (5)不刊之论 (6)屡试不爽
(7)不名一文 (8)吊民伐罪 (9)细大不捐
(10)久假不归 (11)危言危行 (12)侧目而视
(13)不孚众望 (14)春意阑珊
(1)准则 (2)邀请 (3)独自达到 (4)正常 (5)修改 (6)差错(7)占有 (8)慰问 (9)舍弃 (10)借 (11)正直 (12)斜着眼睛 (13)令人信服 (14)将尽,衰落
四、积累与整理
结合上述所学知识,全班分若干小组梳理教材必修上册几篇文言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的词,在班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补充、更正。
每个小组整理好自己的成果,全班共享,用于本册书的文言文复习。(共38张PPT)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第二课时
1.探究一词多义。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3.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预告
(一)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说近引申义和本义都是一个词的义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引申义:由词的本身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1)他打了人。(2)打掩护。(3)打理公司。
第(1)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本义;
而第(2)(3)句中的“打”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探究一词多义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喜爱
吝惜
爱护
喜欢
(一)探究一词多义
安 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安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毅良久稍安:
  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衣食所安,弗赶加也:
  既来之,则安之:
  无情郎安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怎麽
那里
安定
安心
怎麽
享受
使动
哪里
(一)探究一词多义
 按 按诛五人:
  缇骑按剑而前:
 包 举一滴可以包函谷:
  包举宇内:
 暴 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暴秦之欲无厌:
 被 幸被齿发:
  如被冰雪: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查究
按着
怀着,包住
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样
显露
显露
残暴
蒙受
遭受
(一)探究一词多义
本 予本非文人花士:
  本图宦达: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本来,原本
希望
根本
推究

鄙 言语粗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顾不如蜀鄙之僧载:
  敢竭鄙怀: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粗俗
意动,以…为边境
目光短浅
边远的地方
浅陋
比 比去,以手阖门:
  天涯若比邻:
  纳比笼中:
  比权量力:
  比吾乡临之死则已后矣:
  比得软脚病:
  宰严限追比: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及,等到
并列,挨着
并列,挨着
比较
比较
近来
追征
(一)探究一词多义
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再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比如“兵”“报”“亡”“朝"“理”等,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
参考后面的“学习资源”,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撰写学习笔记,说明词义的引申关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而后来多泛指大河,词义的外延扩大了,我们说是“词义的扩大”;“子”,古代可以指儿子和女儿,现在多专指儿子,词义的外延缩小了,是“词义的缩小”。再如“涕”,在古代多指眼泪,而现在除了成语“痛哭流涕”“感恩涕零”等还保留“涕”的古义外,均指鼻涕,这是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现在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作贬义词,这是感彩发生了变化。
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也可以再找一些,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在班里展示、讲解。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今词义不同的三种情形
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例如:形(形象)、镜(镜子)、窥(窥探)
2. 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如“者”“有余”。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修”“若”“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今词义不同的三种情形
1.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例如:形(形象)、镜(镜子)、窥(窥探)
2. 意义没有改变,使用受到限制。如“者”“有余”。
3.古时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修”“若”“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江” “河”,由专名变成通名。
又如:“得更求好女”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现代汉语中“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扩大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臭”,文言中表示气味好坏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缩小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有些词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转移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词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减弱了。如:“很”原意是违逆,心狠,残忍的意思,现在只用作副词,意为“非常”,表示程度较高。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些词的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诛”是言字旁,原意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了。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感彩的变化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莱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莱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扩大
缩小
转移
感彩
菜、睡、河、瓦
宫、臭、禽
汤、走、汤、去、舅姑、丈夫、钩心斗角
走狗、闭门造车、粉墨登场、道貌岸然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127页知识短文《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赤壁赋》
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白露: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金: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指黄金。)
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探亲;) 
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的学问。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假: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爪牙: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帮凶。)
以为: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疾:声非加疾也。
(古义:快。今义:病。)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跪: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腿。今义:指跪下。)
用心: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劝学》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安置,安身;今义:某人某事物上。)
江河: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先秦时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江河。)
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义:贬官,降职。今义:方向,和右相对)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师说》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从: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师说》
众人: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小学: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下面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如何理解 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避免误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避免误用?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金就砺则利
七月既望
次北固山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天下云集响应
凄凄不似向前声
纵一苇之所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去国怀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避免以古律今,望文生义
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 热水
不刊之论 删除
博闻强识 记
忍辱偷生 苟且
青红皂白 黑
权宜之计 暂且
金科玉律 条文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