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2.品读鉴赏诗歌,熟练背诵;
3.品味诗歌语言浅白通俗、清新活泼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知识链接
诚斋体的特点
(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杨万里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语言通俗明快,清新活泼,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文本鉴赏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叙插秧其事。全家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秩序井然。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文本鉴赏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人抢种秧苗的艰辛。
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
文本鉴赏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送饭人招呼插秧人吃早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只是低头弯腰忙着干活,没空回答,表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
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文本鉴赏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插秧人的答语,嘱咐送饭人要照看好鹅儿和小鸭,防止它们来祸害秧苗。
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
文本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又传神,描绘出全家齐上阵,为抢种秧苗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吃饭和休息片刻的时间也没有,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文本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表现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然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插秧的,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忙碌。
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没有插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让帮忙看管好鹅儿和小鸭,不要祸害了秧苗,表现了江南农家的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
文本探究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结合全诗分析。
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参与紧张的劳动,孩子的加入确实使农夫的劳作加快了速度,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形象鲜明,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还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好像一场紧张的战斗。
文本探究
③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
④语言自然活泼。诗句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一场紧张的战斗。
主题归纳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艺术特色
①从生活中选材。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②传神的动作描写。如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
③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
比较阅读
《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它们在描绘的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中的差异。
①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快乐地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了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插秧劳动的繁忙与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比较阅读
②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插秧歌》中,尽管诗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士大夫的冷眼旁观,而是带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课内素材
清正廉洁的杨万里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如敝屣,随时准备放弃。在任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告诫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者”。这与那些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形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后筑室于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
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适用话题:刚直敢言、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等。(共18张PPT)
【南宋】杨万里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育苗
抛秧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插秧
施肥、杀虫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放水(补水)
收获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形式、感情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比较阅读: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插秧歌(民歌式)
田夫把秧苗抛过来,
田妇接住了赶紧插。
大儿子弯腰插苗忙,
小儿子却把秧苗拔。
草笠是头盔一顶,
蓑衣是铠甲一件。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新教材】6.2插秧歌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共14张PPT)
濛濛细雨落不停,
全家从头湿到胛。
“趁空赶紧吃饭吧,顺便还能歇半霎。”
可他忙着手里活,
低头弯腰不说话。
“秧苗根虚难成活,插不完饭也难吃下。
你别在这喊叫啦,快去照看鹅和鸭!”(共24张PPT)
插 秧 歌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南宋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有《诚斋集》传世。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jiǎ
shì
zhāo
正音朗读
shà
知识链接:
视频《水稻的一生》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插秧歌》诗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诗歌鉴赏】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
“炼字”题
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来分析其好处。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描情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效果)
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
2、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描述景象)
3、“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小组讨论: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明确:
“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他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
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
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 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小结:
这是一首给_______的颂歌
劳动者
当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是在雨中插秧,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插秧的紧张程度,没时间休息,甚至连搭话都来不及。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习近平主席寄语: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
老师寄语: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但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用劳动去创造,在劳动中享受!
作业:书写劳动之乐
生活中,总有一些劳动场面让我们记忆犹新,劳动中的体验也让我们刻骨铭心,请撷取生活中的某一劳动,写一首小诗或者五六十字的片段,然后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