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任务1:阅读作者档案,发现文意关联
请阅读下面的作者档案,尝试寻找作者生平与文章关于学习和读书的观点有关联的地方,每篇1-2处即可。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如:
(1)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已经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
(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着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章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着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如:
(1)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坚持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2)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二、读什么书?
任务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王佐良
二、读什么书?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巴尔扎克的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二、读什么书?
任务3: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二、读什么书?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二、读什么书?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4: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一步: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
三、怎么去读书?
(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动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4)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5)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6)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
(7)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8)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二步: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们适合嵌入到哪一个部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适度调整。
三、怎么去读书?
三、怎么去读书?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
(1)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
(2)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3)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没有任何价值吗?
(4)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5)……
作业
四、到哪里去读书?
再读《上图书馆》,思考王佐良先生的阅读人生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呢?
四、到哪里去读书?
在“公书林”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翻翻插图、目录,初识读书之趣
在清华大学温情宁静的灯光下徜徉在西方文学的海洋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捧着被铁链锁着的英文古籍撰写学术论文
四、到哪里去读书?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点缀着金黄色火球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五、总结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五、总结
学习之道
荀子《劝学》
韩愈《师说》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鲁迅《拿来主义》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王佐良《上图书馆》
作业布置
1.反思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将你的观点用一段完整的论述写下来,形成一篇小型的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2. 如果你有机会设计一个图书馆,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制作一个设计图,展现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包括以下内容:规模、样式、布局、图书分类方式等,并给出你安排这些设计的缘由,不少于300字。(共18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初读感悟,谈谈疑惑
问题总结:
1、文体:分不清楚是散文还是议论文。
2、话题:为什么写“读书”这样的话题。
3、结构:为什么第一段写修养不写论点。
4、材料:作者以大量笔墨写自己的经历的作用是什
么。
5、语言:句子不易懂,比如为什么用体育比喻修养。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标题是谈读书的目的和前提,首段为何只谈真正的修养和教养 (结合文本结构和论点思考)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经明确,读书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第二至四段作者除了给出研读世界文学这一路径,还进一步强调了研读世界文学有哪些意义 围绕这一路径具体又该如何行动呢?试着概括。(到文中圈点勾画,思考概括)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①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感到满足和幸福;人生变的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②认识自己,走一条爱之路;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第五至七段作者以爱与个性为前提读书,为什么要补写一笔:“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一劳永逸的发现” 关于阅读中国典籍的体验又有什么作用 (到文中圈点勾画,思考概括)
①使自己的立论更加明确严谨。一方面印证不遵循任何模式要求的阅读,只顺从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另一方面引导大家辩证思考,正确对自己一时读不懂的书。
②同样是紧扣爱与个性的阅读的观点。这种一见钟情,一切的适合、恰切,正是对那某种特殊的爱好、某个新发现、某种新的热情的印证。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如何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的内涵。最后一段作者跳出自己的经验,谈当下年轻人阅读习惯,这样写有何效果 (到文中圈点勾画,思考概括)
深入文本,解疑释惑
①拥有自己的个性与人格,就拥有发现杰作真正价值的钥匙,获得真正的教养,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不断前行,而享受充实的生命过程。
②进一步强调阅读的前提,首尾呼应;使文章富有现实和普众意义,深化主旨。结合当今之世年轻人的阅读存在误区的现实,呼吁大家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反刍回望,总结深化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随笔,属于散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于文本,尝试总结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可从语言、选材、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思考)
反刍回望,总结深化
①语言:语言不过分华丽,但是优美、深远、博大、富有内涵,个性鲜明。
②选材:建立在个人的事实、经验和细节之上。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
③结构:紧扣立论,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④手法:使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的,善用修辞,情理交融。
⑤主题:鲜明突出,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贯彻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强烈的主观感悟通过客观论证实现。
课后拓展,比较总结
1、赏析完本篇,紧扣“学习之道”尝试从个性化角度来写关于“读书”的所感所悟。
2、基于本节课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其它议论性散文篇目写阅读感受,加深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
课后拓展,比较总结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梁启超(共34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 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1.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导 入
二、背景链接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阐述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知识卡片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谈读书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内 容 研 读
(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
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
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二)精研课文内容: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②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研读第二部分:
(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明确: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
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明确:
第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
(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3. 研读第三部分:
(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
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明确: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归纳文章主题:
小组合作,归纳文章主题:
明确: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分析写作技巧
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 举例论证。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 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 比喻论证。
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拓展探究
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示例:
观点一:
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观点二: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