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芣苢》
《诗经· 周南·周南》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
了解《诗经》“六义”和四言诗的特点。
一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三
教学目标
关于《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160;《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105,又分《小雅》31和《大雅》74;《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31《鲁颂》4和《商颂》5。
《诗经》“六义”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关于《芣苢》
题解
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采摘芣苢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词语注释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
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芊莒>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释为”采而又采”,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还有观点指出采采当为作形容词用。如东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壳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 一边动手采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
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芣苢》今译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总结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句 特点
声韵
用词
句式
双声和叠韵,节奏舒卷徐缓,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灵活多样,具体准确,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重章叠句,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芣苢》描写了周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展现出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共48张PPT)
《诗经 芣苢》
诗 经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一、《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在小雅)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二、《诗经》的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太师和乐工们整理、编纂而成的。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一般学者都认为不可信。
王者采诗。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
《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三、《诗经》产生的地域
《诗经》中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涉及到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除了湖北地区(江汉流域)是南方外,其它都是北方地区。所以可以说《诗经》大部分产生在北方,显示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色。
四、《诗经》的分类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五、《诗经》在周代的作用
(一)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
(二)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
(三)政治外交活动的工具
六、《诗经》的流传
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先后亡逸,毛诗独传。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石经毛诗残本
七、《诗经》的注本
《诗经》的古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公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即正义)。《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此外,清代陈奂的《诗毛氏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以及今人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等,也是重要的参考书。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诗经》以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
一、祭祀诗与史诗
二、农事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三、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五、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代表。
六、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一)自由恋爱的歌唱。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召南·摽有梅》、《召南·野有死麕》;有的比较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陈风·月出》。
(二)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秦风·蒹葭》。
(三)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四)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
一、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作者善于运用质朴、纯真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如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切、自然地流露出他们内心的各种情感,表达了他们朴实的愿望,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开端。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宋代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比即譬喻和比拟;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以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事抒情。赋中可以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比兴都是为表达抒发情感服务的。
比和兴,后世往往合称。它们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三、语言形式的特点
(一)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桃夭》《伐檀》《硕鼠》
(二)据王力先生《诗经韵读》的统计,只有《周颂》中的八篇没有韵,其他诗篇大多押韵,多采用隔句押韵的方法,也有句句押韵及其它押韵法,押韵可增强节奏感。
(
三)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蒹葭》
(四)《诗经》语言凝练、生动,词汇丰富多采。迭字、双声、迭韵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参差 踊跃 栗烈
委蛇 差池 绸缪
一 、《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风雅精神就是指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和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古风》其一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三、《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意境是《诗经》比兴发展的高级阶段。
比兴的运用,还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
四、对后世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四言句式: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
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骈文的四六句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o):拾取。 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⑴把握好节奏: ⑵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兢兢业业。解释: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孔武有力。解释:非常勇猛有力。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投桃报李。解释: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重章叠句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一释为“采而又采”,一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还有观点指出采采当为作形容词用。如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共19张PPT)
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诗经·国风·周南》
任务一:走近名著 熟记常识
活动1:《诗经》简介。
活动2:诗经“六义”
《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任务二:诵读感知 尝试翻译
活动1:听朗读音频,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意轻重音、停顿,带着欢欣的情感
活动2:自主朗读,结合注释,尝试将本诗翻译成现代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⑴采采:茂盛的样子。
⑵薄言:“薄”“薄”都是助词,无实义。
⑶有:取得,获得。
⑷掇(duō):拾取,摘取。
⑸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⑹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⑺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自主朗读,结合注释,尝试将本诗翻译成现代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任务三:品读诗句 感知情感
活动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少变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活动2:《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这六个动词用词连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从最开始的“有”“采”再到“掇”“捋”,最后“袺”“襭”,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劳动人民从开始劳动到满载而归的场景,富有诗情和画意。
活动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结构: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内容和主题:深化了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任务四:拓展视野 思想交锋
活动1:仔细读下面的观点,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观点(二):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
赞同观点(一)。理由:(1)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2)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3)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芣苢》一诗比“杭育杭育派” 自然是高明多了——它虽然是两句成一节拍,不断反复,但毕竟有形象的描绘与动词的屡换,——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过反复的有节奏的歌声,去协调那反复的有节奏的动作,去模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上,它和 “杭育杭育派”还是一脉相通的。“口唱山歌手不闲”。在《芣苢》 中,劳动者灵巧的手的动作,也就成了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诗“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的就在一个动词,一共变换了六个字:采、有、掇、捋、袺、襭。
这六字可以细分为三组,即: (1) 采、有 (有即采得) ,这是对采集最一般性的描述,虽然概括,还不具体; (2) 掇、捋,这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的抹,写来很真切很生动,是没有劳动经验者难以捕到的动词; (3) 袺、襭,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用裙襟盛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从采写到盛,是完全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的,它取自生活,是不必用意而自工的神来之笔。由此我们又发觉,这支口头创作的歌在笔录为诗时分为三章,也是深具匠心的。
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请鉴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