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8:30:5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帐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风格
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本文写于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四一二政变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苦闷与彷徨,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既无法投笔从戎进行革命,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不满与憎恶,心中充满了抑郁与挣扎。怀着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文中流露出想寻找安宁而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终无法超然的复杂心情。
探背景
题 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3.找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画出漫游荷塘路线图、心理变化轨迹图。
初读感知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阅读第四段思考:
1. 描写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
1.作者先后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作者试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生动的展现了月下荷塘之景。
1.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
2.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荷花之洁净
荷花之明亮
荷花之娇美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⑸“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4.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结构详解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荷叶
荷花
荷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月光下,白色的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相似
刚出浴
的美人
出水荷花与美人出浴的纤尘不染相似
阅读第五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
“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用“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
赏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顺序: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杨柳,再写远山,突出四周景物的朦胧、静谧。
语言:运用了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作用:用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突出喜悦的短暂,引出下文联想古代江南采莲习俗,从现实转入想象。
阅读第六段思考:
荷塘四周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作用是什么?
第4段到第6段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4、5两段书写了月下的荷塘的美景以及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反映出作者对美景的喜悦之情;第6段中作者依然沉浸在荷塘四周景物之中,但蝉声与蛙鸣的热闹唤醒了他的愁绪,情感从淡淡的喜悦过渡到淡淡的忧愁。
从想象回到现实,作者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那个精神上的避难所在现实中找不到,只好发出感叹。
如何理解第8段中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考: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不多余,一方面照应开头;另一方面,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小 结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共51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4课 《荷塘月色》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激趣导入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了解作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人物轶事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解 题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了解“散文 ”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了解“散文 ”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预习检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蓊蓊郁郁:
弥望:
田田:
袅娜:
脉脉:
一例: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充满视野,满眼。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柔美的样子。
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一概,一律。
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初读课文
【思考2】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理清线索
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
明确 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
问题探究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出静
忽忆采莲 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又忆《西洲曲》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得静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确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确 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 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明确 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明确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明确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7.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明确 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明确 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9.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 写蝉声和蛙声。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个恰恰冲淡了第4、5段淡淡的喜悦。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明确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明确 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景。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 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问题探究
【思考4】对比阅读
看 莲
杨 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问题探究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问题探究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委琐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问题探究
读 荷
吴长忠
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问题探究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问题探究
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勠力前行。
问题探究
问题:这两篇文章和《荷塘月色》都写到了荷(莲)塘,都写到了荷(莲),但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 同:三者都表达了对于荷(莲)花的喜爱,享受荷(莲)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
异:①《看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对人生的思考,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②《荷塘月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寻求、对人生的暂时逃避,在喜悦中有种淡淡的哀愁;③《读荷》主要表达作者对荷的崇敬与赞美、对人生的感悟,有一种激昂之情。
问题探究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如: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 如:动词和量词等。
3.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
4.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拓展阅读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问题: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明确 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
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
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 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素材积累
朱自清名句
1.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
2.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4.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5.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6.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