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红烛》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红烛》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8:32:1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诵读技巧,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一、说——知作者体裁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1、说小诗: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2、说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3. 说背景:




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02
读——理内容结构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03
探——析形象语言
第一小节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小节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起初觉得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小节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六七小节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第八九小节
第8-9节:深情呼唤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诗 歌 主 题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04
吟——得要领技法
注意:
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
05
听——悟情感主旨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我是那支
守在你身旁的红烛
默默地为了你而付出
燃尽所有我的生命
只为照亮你的路途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臧克家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共37张PPT)
红烛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旅顺-大连)。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被选做澳门回归主题曲。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朗读并赏析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样红
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象征赤诚、热情

对于诗人来说,
红烛是什么?
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创作思路:
突出红烛意象,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发出深情邀请,将要咏之物与要言之志自然联系。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相互依存
失去蜡,才得到光
矛盾!冲突!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自问自答、思考觉悟
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体现红烛精神的可贵。
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第2~3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既制了,便烧着!
如何理解这句话?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熊熊的火光。
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监狱
血、灵魂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是
怎样的
民众尚未觉醒
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第四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这几节的基调是怎样的?
热烈而忧伤。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是矛盾的现象;
是同情、惊疑的呼唤。
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
照亮别人、照亮世界。
但世界太黑暗,蜡炬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反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心中所涌现的矛盾、痛苦、挣扎。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残风:象征黑暗反动势力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泪会白流吗?
“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5~7节主要内容:
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歌颂这红烛
歌颂这奉献的精神
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但又是社会使然。
同情的呼唤
劝导鼓励的呼唤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节主要内容:
从外在形态上提取红烛精神,进一步归纳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2、3、4节
5、6、7、8节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解读内容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内容归纳
“红烛”的情感线索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诗 美
文学常识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最爱中国风
Love the Chinese wind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艺术特色
借物抒情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本诗主题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谢 谢!(共26张PPT)
猜一猜他是谁?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此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用诗歌抒发爱国情怀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文题解读
红烛——红色的蜡烛
只是一个简单的蜡烛吗?
无私奉献 赤诚
默默无闻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引子
作用:
1、统领全文
2、点明了词的中心主旨
大致浏览文章,请将诗词分为两个部分,点明划分依据
第一至第四小节 红烛燃烧
第五至第九小结 红烛流泪
分析第一小节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感情基调是?
赞美
2、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
指示代词,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
3、“红”点明意象红烛的特征是?
红的
4、是“吐”不是“掏”?“吐”字可以表明什么?
主动之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的赤诚之心,将主动奉献的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
连一连
红烛



赤诚
诗人
从句式的排列可以看出,这两者是物我交融的,因此下面歌咏的“红烛”并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之物,因此,诗人歌咏“红烛”,也是抒发自己的志趣和情感。
分析第二小节
1、此部分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2、作者对红烛烧蜡成灰才放出光的行为表示?
3、因为烧蜡成灰,所以才放出了光,可见红烛的品质是?
比喻
疑问/不解
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甘愿牺牲
分析第三小节
1、在本节,作者对之前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是什么?
2、本节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
有了新的认识和觉悟,之前认为为了放出光,奉献了躯体,燃烧了自己,是“一误再误”,现在认识到光是要燃烧出来的,这是正确的方法。
反复
分析第四小节
1、如何理解“既制了,便烧着!”这句话,联想到诗人自己,他想要借此说明什么?
2、“烧吧!烧吧!”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既为红烛,便让熊熊之火不断的燃烧,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作者借红烛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奉献。
反复
如何理解本节的最后四小句?联系时代背景,1926年。
军阀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烧破梦——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中觉醒,唤醒沉睡梦中的人
烧沸世人的血——觉醒、觉悟、奋起
救灵魂、捣监狱——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对于诗人自己而言,闻一多想用自己生命的火焰照亮世人,唤起民众
小结
1、红烛的奉献精神
2、面对历史的选择,诗人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奉献
分析第五小节
由烛的 转移到烛的 。
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一边发光,一边流泪,这是一种较为 现象。
燃烧
流泪
拟人
矛盾
分析第六小节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一句表明作者对红烛边烧着边发光边流泪的现象感到 。
本段主要讲解的内容是?
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困惑、疑惑、惊疑
烛泪形成的原因——残风
设问
解读“残风”
联系时代背景(1926年)+诗人的爱国
1、残风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因残风流泪?
反动势力,黑暗势力,封建主义
因受到黑暗势力的阻挠,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因此作者为诗人痛哭流泪
分析第七小节
1、“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一句的真正意思是?
2、烛泪没有也不会空流,它也带给了人们希望,能表明带给人们希望的句子是?
鼓励红烛流泪,实际是勉励自己,勉励民众为争取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实现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
红烛一边流泪,一边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快乐的果子
托物言志
红烛
脂膏(烛泪)
慰藉的花儿、快乐的果子
“我”即诗人
诗行(诗作)
慰藉人间、唤醒麻木的国人、拯救祖国、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我们的祖国走向光明
这里作者对烛泪的态度是?
赞美、肯定、欣赏
分析第八节中的因与果是?
因:创造光明
果:灰心流泪
这种因与果合理吗?原因是?(联系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想想)
不合理,当时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此时,作者 红烛的因与果。
感伤
分析最后一个小节
哪一个词点明了红烛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
“耕耘” 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付出
文章的末尾点明的文章的中心,这种手法叫做 ,同时也 文章的开头:蜡炬成灰泪始干。
卒章显志
照应
1、默默无闻,献身祖国,无私奉献,自我牺牲
2、不要计较结果的得与失
作者借“耕耘”意在说明?
作者借“莫问收获”意在说明?
最后,对红烛的品质进行了?
歌颂、赞美
写作特色: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重幻想、想象
3、情感的渲染(大量感叹词的使用)
4、重形式美和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重复句的使用)
主题小结
红烛象征了一种 的精神,对此精神的赞美,表现自己愿意为祖国、人民 自己的一切的崇高理想和壮丽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现身祖国的伟大抱负,红烛也象征了诗人的爱国者的形象。
奉献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