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8:36:18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导入:
1、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2、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基
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阿诺德
4、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泰戈尔
这些名言都是赞美创造的。是的,有创造才有生命力。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郭沫若的诗歌,看看他是如何赞美创造力,赞美新生力量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2、分析意象意境,品味诗歌的形象美,感受诗境。
3、体会诗歌用字的精妙,领会字词的准确对诗歌表意的作用。
4、分析诗歌主旨,感受时代变革时期爱国青年的精神力量。
说说你说了解的郭沫若:
姓名 郭沫若 主要文学成就 诗歌、历史剧
原名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语、英语
字 鼎堂 学术研究
号 尚武 成名作品 《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
出生日期 1892年11月16日 所获荣誉
逝世日期 1978年6月12日 文学社团
毕业院校 社会评价
人生经历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 走近郭沫若:
姓名 郭沫若 主要文学成就 诗歌、历史剧
原名 郭开贞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语、英语
字 鼎堂 学术研究 古代社会、甲骨文研究新诗奠基人
号 尚武 成名作品 《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
出生日期 1892年11月16日 所获荣誉 1952年4月9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逝世日期 1978年6月12日 文学社团 创造社
毕业院校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社会评价 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人生经历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郭沫若奖学金
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技大学设立"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院利用任科大校长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长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学校每年仅使用这笔稿费的银行利息。"郭沫若奖学金"每年设15个名额,获奖者可获得一枚"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银质奖章和200元现金。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反复诵读,注意节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律吕:节奏、音律。最初发表时作Rhythm。
【思考探究】这是一首“力”的赞歌,诗人赞美了什么“力”?
提示:
1、诗歌的意象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2、精当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是照见诗歌内涵的明灯。
3、精妙的修辞手法是装饰诗歌境界的轻纱。
4、时代背景和诗人环境是领悟诗歌精神的密码。
1、从意象开始:
诗歌描绘了哪些意象?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歌的意象有: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品读意境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诗歌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
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表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
我们感受到的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体会精妙的用词
将“怒涌”换成“翻涌”好不好?
明确:不好。“怒涌”字更能体现白云如海中波涛一般翻滚,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显得力量巨大,有强大的能量蕴含于其中。而“翻涌”只显出了动态感,缺乏力量感。
4、分析精妙的修辞手法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诗歌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
1919年前后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当时影响诗人的事件有哪些?
明确:诗歌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定为青年节。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红色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因发生在俄国历法(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元1917年11月7日),故称"十月革命"。
6、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
诗歌赞美的是什么“力”?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明确:“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
“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
小结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当时郭沫若27岁,受五四运动的的影响写下了这一名篇。同样青春年少的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共26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
郭沫若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的特点,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
3
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并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反复歌咏“力”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2
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发展史等一些现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了解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1919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戊学制。
文学艺术?
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太钊、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围绕“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是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从此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女神》史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892-1978
郭沫若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的海面时,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这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现代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面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歌的格律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自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的是郭沫若的《女神》,因而《女神》被视为新诗的奠基之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特点:意象宏大
描绘出大自然雄浑壮丽的景色。
北冰洋上空是“怒涌的白云” “壮丽的晴景”,云海与大洋相呼应,营造出壮阔、恢弘的意境。
这两行诗意象有何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图景?有何作用?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1、结合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2、诗中 “滚滚的洪涛”有何象征意义?请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诗中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毁坏”“创造”“努力” 指的是什么?
力的“毁坏”: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力的“创造”: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期的文明。
体现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力的形态
力的声响
力的韵律
五四精神的象征
对“力”的歌颂,实际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最后一句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力”?如何理解诗人对“力”的歌颂?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表现崇高美的
激情洋溢的赞歌
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对“五四”精神的歌颂。
郭沫若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内容上看,还是从独特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为什么诗人将诗歌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激情。
新意: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艺术手法
①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象。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艺术手法
②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艺术手法
③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长短句自由变换。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
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等排比句式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