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8:41:04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朱竹”别具一格




学 · 知 人
作者简介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
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背景介绍: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即《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常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展· 思古人
学 · 解 题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写景(陈迹)
抒情(感悟)
怀古(人事)
念奴娇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学 · 感情基调
上 阙 作者登临古地,所见何景?
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下 阙 下阙所写何人何事?为什么写?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议 · 品 诗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穿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夸张
比拟
比喻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展 · 临古地
赤壁壮美如画
上 阙 作者登临古地,所见何景?
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下 阙 下阙所写何人何事?为什么写?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议 · 品 诗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青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展 · 思古人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怀古伤己
仰慕


展 · 思古人
对比映衬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情感变化如何?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作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落差极大,壮志未酬,心境苍凉,难免消极。
可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让满腔愁绪随江东去,举杯赏月!流露出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情感变化:
激昂慷慨——惆怅失意——趋于平静
展 · 悟 诗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检 · 拓展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态度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背诵本词,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人生如梦是他洒脱的诠释,还酹江月是他豪情的讴歌,多遭贬谪,生之劫难,浩然来,旷达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他面对逆境的从容乐观。
返回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咏词快乐(共24张PPT)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认识豪放词风。
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人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文——纵横恣肆
诗——清新豪健
词——开豪放一派
画——文人画一绝
书——“宋四家”之一
新课导入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2
3
4
1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都有突出的成就。
他自己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标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怀古:见古迹,思古人。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作者介绍
了解怀古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怀
内容特点:
①怀人伤己。 表达像古人那样渴望建立功业的志向。
②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③理性反思。劝诫今人。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一尊还酹(huán lèi)
初读课文
2.听录音,朗诵。
【思考1】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豪放、有气势、雄壮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片内容
明确 上片写景,写赤壁壮丽景象;
下片抒情,写赤壁所想,缅怀周瑜,抒发感情。
赏析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
写景特点:
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空间和时间的广泛内涵;
②风格雄浑:“东去”“淘尽”突出长江非凡的气势。
③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2.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
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雄奇壮丽、
惊心动魄
的画面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高耸险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下阕豪壮之情表现在对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且看周瑜形象: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赏析下片
问题探究
角度 诗句 形象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生活
姿态
装束
气魄
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英俊潇洒,有气魄
儒雅的将军
从容,大智大勇
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43岁的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问题探究
周瑜 苏轼
年 龄
外 貌
职 位
际 遇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二三十岁
四十多岁
东吴都督(被重用)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 幸福美满
功业未成 屡遭不幸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周瑜:
情场
官场
战场
场场得意
苏轼?
3.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不是。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可以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念奴娇 赤壁怀古》“豪放”表现的三个方面:
1、描绘壮丽之景。
  2、刻画豪迈之人。
  3、抒发壮志豪情。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
雄姿英发
谈笑克敌
我:
早生华发
结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比
照应
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诗句积累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6.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7.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8.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作业:
1.背诵全词,并默写。
2.写《学习指导》第9课。(共35张PPT)
学习目标
1
2
3
诵读本词,体会作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看标题
赤壁怀古
借古抒怀类诗词(怀古咏史类):
由作者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
写作规律:
临古地—怀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
(书法)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开创了湖州画派(绘画)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乌台诗案
看背景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
他经常到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词二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思考: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情感基调)
是什么?上下阕在咏叹的对象上有何区别?
情感基调:
上阕:
下阕:
壮阔
豪迈

人——周瑜、作者
初读课文——感基调,明词意 初读课文——感基调,明词意
情?
上阕:
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
下阕:
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分析上阕,品评赤壁风光二读课文——分析上阕,品评赤壁风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雄浑大气
壮阔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妙用动词:
妙用形容词:
“穿”“拍”“卷”
“乱”“惊”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力量大
雄奇险峻
惊心动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滚滚东去的大江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巨浪
曾作古战场的赤壁
穿空的乱石
卷起千堆雪并拍岸的惊涛
雄奇壮丽
江山如画
三读课文——分析下阕,怀英雄人物三读课文——分析下阕,怀英雄人物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
家庭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形象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
装束儒雅潇洒
谈笑间
神态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成就丰功伟绩
苏东坡笔下的周瑜的形象
年轻有为
英俊儒雅
思考: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周瑜: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苏轼: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34
幸福美满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45
爱妻早亡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壮志未酬
怀古
伤今
怀人伤己
周瑜是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又有雄才大略,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
正是因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却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早生华发——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
1.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2.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江月。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此时已经45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还是洒一杯酒祭奠一下那些千古风流人物吧,还是把所有的愁苦和感慨寄情于这滚滚的长江,高悬的明月吧!
  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饮酒赏月中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苦难后深悟的旷达与洒脱
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古人

穿
咏赤壁

早生华发
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
抒感慨
豪杰
上阕
周瑜
自己
下阕
景物
大江
乱石
惊涛
巨浪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雄姿英发儒雅从容功业早成
对比抒情
仰慕英雄 壮志难酬 旷达洒脱(共31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地点



谥号
成就
四川眉山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家
政治家
书画家
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关于苏轼
文忠
诗:
文:
词:
书法:
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北宋元丰二(一零七九)年,苏轼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乌台诗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朗读提示
基础知识
1.字音
纶巾(guān)  樯橹(lǔ)  酹(lèi) 
2.通假字
(1)早生华发(“华”通“花”,花白)
(2)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具)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樯橹灰飞烟灭(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解 题
念奴娇,词牌名,相传是因唐代时期著名的歌女念奴而得名。
赤壁怀古,题目(内容)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
赤壁怀古:题目
诗词结构
写景(陈迹)
怀古(人事)
抒情(感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研读上阕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提问: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此句点明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此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图景

穿




险怪
高峭
汹涌
猛烈
奔腾
纯白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过渡作用:
承上 如画江山——赤壁之景(写景)
   
启下 (咏史)
(抒情)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自读下片,思考:下阕可分为哪两层,说说各层的写作内容?
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
第二层(从“故国神游”到“一尊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品 析 鉴 赏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
镇定自若
大智大勇
装束儒雅
风度翩翩有气魄
以美人衬托英雄。说明周瑜年轻有为、风流潇洒。
为何要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风流人物
刘备
关羽
张飞
曹操
张飞
孙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弛马射虎的孙权)
思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选择了周瑜呢?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那么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年龄: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47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对比当中
壮志难酬
周瑜
苏轼
合作探究
聚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词人借周瑜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周瑜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建立了盖世奇功,而苏轼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所以在写景、咏史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然而,追慕周瑜的英雄业绩也引发了自己的感伤。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贬谪黄州,功业无成,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怎能不感慨万分?
2、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
苏轼游赤壁而思周瑜,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壮志难酬之痛折磨着苏轼的心。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无奈的现实,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要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中使自己从心灵困境中突围而出。
自然永恒而生命有限,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于是“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总结
上阙即景抒情,通过描写古战场(写景),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词的下阕着重写人,通过对周瑜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词的特点:
1.描绘壮阔景物
2.刻画英雄人物
3.抒发壮志豪情
意境壮美
感情豪迈
高远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