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9.3《声声慢》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8:48:29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体会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品味意象,感悟词中“愁”的深刻内涵。
3、了解作者,学习词人的坚韧精神与品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请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情感内容?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可从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进行赏析
运用叠词(作用:1.音乐美、节奏感 2.增强情感)
一连用7个叠词, 音韵上,徘徊婉转,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内容上,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南宋 吴文英《惜别》
一切景语皆情语
—— 王国维
意象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合作探究,品味愁情
我们组从 一句中的 意象,仿佛看到了李清照 的画面,体会到了作者的 愁。
要求:1、时间5分钟。
2、小组选出代表,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
借景抒情
可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渡江南下,夫妻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寄居浙江会(kuài)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改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再读文本
1134年,整理完成丈夫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
完成了诗词《漱玉词》的创作。
启迪人生
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志士面对人生困境,留下了许多励志人生的不朽诗篇,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启迪人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共17张PPT)
穿越时空之旅
——《声声慢》李清照
古典雅致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读准字音 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


听课文录音朗读,并思考:
文有文眼,词有词眼,你认为选择词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有人说《声声慢》一词“事事生愁,物物助愁,景景牵愁,真是一个“愁”的世界!

为何而愁?
如何写愁?
阅读“李清照大事记”,总结分析晚年的词人有哪些“愁”?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又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一、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正伤心。
③憔悴损。
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
直说身心交加之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愁情的?
二、借景抒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且作者从北方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来,所以说“旧时相识”。——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当年丈夫数度任职在外,夫妻俩常鸿雁传书,互表情意。如今,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寄锦书”的丈夫,再也不能回来了。——亡夫之痛
  3、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国破家亡之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枯萎凋零的黄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
赏析: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塑造了冷清、凄苦、哀愁的氛围,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表现了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
合作探究: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愁情的?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小结
1.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 , 、 ”,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2.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 , ”。
3.《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是“ , ”。
课堂检测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堂检测
《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这首词开篇的叠词有什么效果?
①“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
②音韵上徘徊宛转,感情上层层递进,定下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共19张PPT)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析意象 品词情
这句话在语言上和 情感表达上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叠字的效果:
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心理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由外到内
人物形象:一个神情哀伤,迷惘失落,内心孤苦的孀居女子
2. 强调作用 ,营造悲凉、冷清的氛围,愁绪弥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是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
二是“愁”由动作转向环境,再转向内心,由外到内,逐渐深入,从而为这首词奠定了哀婉、愁苦的感情基调。
析意象 品词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析意象 品词情
何以是“淡酒”而非“浓酒”?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而后作者用急之秋风渲染愁情。酒不能消愁,更何况这急之秋风又突然来袭如何抵挡呢?——“急风”写出愁势之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析意象 品词情
请结合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一想“雁”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绪?
析意象 品词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登建康赏心亭》
1.雁声凄惨(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析意象 品词情
联系《醉花阴》中的“黄花”,品一品“黄花”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呢?
凋落的黄花,难免会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同时菊花也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作者相应。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析意象 品词情
这里借助“梧桐”、“细雨”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
心烦意乱,愁肠百转。
析意象 品词情
这里借助“梧桐”、“细雨”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析意象 品词情
愁之为何?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上片:寻觅寄托不得
下片:愁情欲说还休
艺术特色鉴析
一、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三、借景抒情,我心戚戚
四、以声摹情,尽现乐美
叮咛的口吻,写自己抑郁寡欢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另外,以“冷清、盏淡、得黑、次第”等迭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将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课堂小结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