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相关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
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预习助读
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
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袁隆平在国内外享
有盛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记者写的一篇报道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
预习助读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并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陈云同志为其亲笔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探界者”钟扬
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植物学家。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相关链接】
通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一种新闻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内容比较宽,可以做深入的报道,它不但交代新闻事实,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会捕捉细节,烘托环境,对人物、事件进行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在表达方式上,通讯也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可以更灵活地穿插议论、抒情,明白地表达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和评价认识;在语言上,则比消息更要求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在时效性方面,通讯要稍逊于消息。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讯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果按报道的内容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如果按报道形式来分,又可以分为专访、新闻特写、新闻小故事、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一)理清层次:
思考: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他的学术品格,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他的道德操守,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他的理想志向,目标远大,不断进取,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新知讲解
(二)探究人物品质:
1.思考: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明确:
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不正是农民的劳作写照吗?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明确:
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明确:
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的寻梦者。
(三)概括文章主题:
思考:本文表达了的主题?
明确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写作特点:
1.思考: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明确:
(1)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2.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明确: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如见其人。
3.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再如:“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1.读一读加点字
知识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1)饥馑: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2)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3)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4)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5)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6)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7)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8)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9)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10)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11)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
(12)五大三粗: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
(13)烫手山芋:比喻有好处而想得到、但又有麻烦不好处理的事物。
(14)脚本:表演戏剧、曲艺,摄制影视剧等所依据的本子,里面记载台词、故事情节等。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义无反顾 义不容辞
辨析:两者都有“为了道义而行动”的意思。但“义无反顾”指因为道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头;“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例句:①她表示,自己本来就是急救医生,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第一时间上前救护,“这是我作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在选择专业时,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
(2)鹤立鸡群 独占鳌头
辨析:两者都形容人非常突出。“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有贬低群体的意思;“独占鳌头”借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例句: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②世界技能大赛落幕,中国代表队独占鳌头。
(3)熙熙攘攘 川流不息
辨析:两者都形容人多杂乱。但“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侧重于人多;“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例句:①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百货大楼。
②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
(4)包罗万象 森罗万象
辨析:两者都形容丰富。但“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侧重于包含;“森罗万象”指纷然罗列的各种事物现象,侧重于展现。
例句:①这个博览会的展品真可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②夜幕降临的海上,森罗万象,神秘而诡异。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