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 (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 (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09: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西湖楼外楼菜馆
“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杭州人有种习俗,凡有宾客,必到楼外楼品尝杭菜风味。楼外楼名菜多,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
爱戴。而这“东坡肉”
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
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苏轼为何被贬,被贬还能怡然自得,这故事背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赤壁赋》。
赤壁赋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描写水月的变化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习目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
文:
词:
书法:
绘画: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师欧阳修被称为“欧苏”
与其徒黄庭坚被称为“苏黄”
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著名“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之首。
文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擅长竹石、枯木。
烹饪:
水利:
家具:
医药:
服饰:
学术:
政治:
对《易》《书》很有研究。南宋力诋“二苏”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其成就。
当时著名三党(蜀党、洛党、朔党)之一。
苏堤春晓。
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
东坡椅。
记载了许多宫廷、民间药方。
东坡帽/苏公笠、东坡巾。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dān)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特别的精神世界
“赋”:一种有韵的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阶段。
赋的特点:
一、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体物写志)。
二、文辞上讲究新奇美丽的辞藻和用典。
三、语音上讲究声韵的谐协。
关于“赋”
  这里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特别的寄寓之所
--赤壁
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关于赤壁
赤壁,山名。一指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指今湖北黄冈赤鼻矶,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
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神宗爱才,不肯杀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一时期,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壬戌 酾酒
桂棹 横槊
余音袅袅 渔樵
幽壑 扁舟
嫠妇 匏樽
愀然 蜉蝣
山川相缪 无尽藏
舳舻千里 枕藉
rén 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 lú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iè
下列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横槊赋诗shuò
B
A.愀然qiǎo C.桂棹zhào D.扁舟piān
(一)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 “嘱”,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舒窈纠兮”这一章。
状后:于赤壁之下游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少焉:过了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斗宿和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纵:任
一苇:喻指苇叶似的小船
如:到……去
浩浩乎:广大的样子,浩浩荡荡的
状后: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
和事?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
情:
第一段
事:
清风徐来、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徐,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景象澄沏,如梦境般。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吟诗诵文。
“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二)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在这个时候
桂棹:桂树做的棹
兰桨:木兰树做的桨
空明:指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
溯:逆流而上
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
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贤人。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这里的“美人”指代什么?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随,循
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使动用法,使……之泣
嫠妇:寡妇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洞箫的悲咽低回的哀音。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苏子愀然”
悲从箫声中来(显意)
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作者的悲从何来?
悲从苏子的政治失意里来(隐意)
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
作者听到洞箫声后是什么感情?
(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忧愁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
西:向西
东:向东
缪:通“缭”,盘绕
苍苍:深青色
困:击溃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当
舳舻:指战船
酾酒:斟酒
横槊:横持着长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匏樽:用匏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促,只能活几个小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挟:持,带。这里指偕同
抱:环绕
长终:长存始终
骤得:迅速得到,轻易得到
托遗响于悲风: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第三段
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
什么?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而渺小——
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
理想:(摆脱现实处境)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客”是如何解说自己的“悲”的情怀的?
沧海一粟
蜉蝣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四)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斯:这,指水
彼:那,指月
卒:最终
盖:假若
曾:表示强调,有“竟然”的意思
自:如果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且:况且
苟:假若
造物者:指天,指大自然
无尽藏:佛家语,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用
第四段
1.本段感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米那样渺小。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
苏子是怎么批评客的观点的?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矛盾关系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
无尽也(人)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盈虚者如彼(月)
“取与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不取
作者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2.物各有主,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吾与子共同享用大自然中的无尽宝藏
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是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归纳总结:
写景、抒情、说理融于一体,抒发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启示
(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洗盏更酌: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核:果品
相与:相互
枕藉:交错地枕靠着躺在一起
既:已经
第五段
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客实为一体,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 璞
人活着要有长度、厚度、宽度和深度。长度是人的寿命,谁也无法决定长短;厚度是人的为人,要敦厚老实;宽度是人的肚量,要有广阔的胸怀;深度是人的能量,即社会活动能量和精神的能量。 ──何庆魁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