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伊川县高山乡第三初级中学 马淑琴
教学目标:1、理解桃花源只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分析课文对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描写,归纳主题。
3、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过对桃花源生活环境的描写,把握桃花源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讨论导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出示幻灯片1、2、3)
检查:订正以上词句的检查。
出示本节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二、理清课文结构
播放音像资料,听录音。按预习提示要求,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归纳:(出示幻灯片)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曲
2、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 作者怎样描匀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师引导分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引导分析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引导分析3: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减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引导分析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小结:根据以上分析,请归纳桃花源的特点(出示幻灯片)。
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宁静、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
四、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桃花源?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出示一段东晋末年社会背景的音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六、形成性测试
出示幻灯片
七、作业布置
1、作课后题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 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氓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