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高考物理审题策略研究
审题的本质是什么?
审题不仅仅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过程。更要认识到审题的过程,实际上是:
1.对物理情境的识别;
2.对物理本质的把握;
3. 对重要信息的获取过程;
高中物理审题策略研究
1.把题目的表述转化为物理图景,发掘隐含条件
情境即情景和境地,物理试题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
立意,它总是以文字或图形、图象的方式将这一情境告诉学
生,并且提出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这种情境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物理情境,有时也称为物理情景或物理图景。求解物
理问题分析情境非常重要,如果对物理情境分析不清,就不
可能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中学物理问题中常用的图景分析
有:受力图景分析、运动图景分析、能量转化图景分析等;
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自己的想象能力,去认清题目所描述的
物理过程。
一.审题的三个基本环节
2.把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要求
3.把物理条件或要求转化为数学条件或要求从而选 择正确的物理规律加以解决
一.审题的三个基本环节
1.把题目的表述转化为物理图景,发掘隐含条件
怎样审题?
特别提醒:图形、图表的研读是审题的重要内容
审题要做到:眼到、嘴到、手到、心到
为什么要嘴到:默读、轻读
(1)多一种感官剌激作用
(2)控制合理的审题速度
(3)防止信息过早模块化
二.审题的四个基本要领
1.正确解读题目中的文字与图表
审题从读题开始,它包括眼看与嘴读。
眼看是前提:这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眼看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这样有助于正确地展示题目的物理情景。
嘴读是内化:可以小声读或默读,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这是一个物理信息内化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读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特别是那些“关键词语”。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失误,必须引起考生的注意:
(1)是否考虑重力 摩擦力
(2)物体是在哪个面内运动
(3)物理量是向量还是标量
(4)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5)临界词与形容词的把握
(6)注意括号里的文字
(7)抓住图像上的关键点
(8)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审题容易失误的几个方面:
(9)区分物体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如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轻绳、轻杆还是轻弹簧;物体是在圆环的内侧、外侧还是在圆管内或是套在圆环上。
(10)容易看错的地方还有:位移还是位置?时间还是时刻?哪个物体运动?物体是否与弹簧连接?直径还是半径?粗糙还是光滑、有无电阻等等。
(11)容易混淆的字母:磁场B1,B2 ; 质量m, 3m
审题容易失误的几个方面:
2017.04
案例:【2019年4月浙江选考】
19.(9分)小明以初速度v0=10m/s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m=0.1kg的小皮球,最后在抛出点接住。假设小皮球在空气中所受阻力大小为重力的0.1倍。求小皮球
(1)上升的最大高度;
(2)从抛出到接住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所做的功
(3)上升和下降的时间。 眼到:不是求总时间
眼到:
(2)物体是在哪个面内运动------2017.04高 考真题
17.(5分)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
(1)图1是横档条卡住平抛小球,用铅笔标注小球最高点,确定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坐标原点应选小球在斜槽末端点时的 .
A.球心 B.球的上端 C.球的下端
嘴到:最高点
(1)是否考虑重力 摩擦力?--------衢州二模
心到: 要理解知识点
[2016年04月浙江真题]:5.(3分)如图为某中国运动员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勇夺金牌的精彩瞬间。假定此时他正沿圆弧形弯道匀速率滑行,则他( )
A.所受的合力为零,做匀速运动
B.所受的合力恒定,做匀加速运动
C.所受的合力恒定,做变加速运动
D.所受的合力变化,做变加速运动
2.掌握物理情境的展示重要策略--------画图
一般来说,解题过程中只要正确认识物理情境,就知该用哪些量描写它,也知道这些量之间遵循的规律,自然就会处理这些问题了。因此,审题时正确地展示物理问题的情境,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审题的核心。我们说“物理问题难”,一般也出现在物理情景上,所以,它也是较困难的一个环节。要正确地展示题目中的物理情景,有必要掌握相关的策略。
(1)作过程或状态示意图,将物理情境模拟化
物理问题是由几个互相关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所构成的,而这些状态或过程均可以用相应的简图来形象表示。因此,画物理状态示意图或物理过程示意图是展示物理情境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在应用这两种示意图展示物理情境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启迪思维。
2.掌握物理情境的展示重要策略--------画图
【2016年浙江真题19】.(9分)如图是上海中心大厦,小明乘坐大厦快速电梯,从底层到达第119层观光平台仅用时55s。若电梯先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18m/s,然后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2做匀减速运动恰好到达观光平台。假定观光平台高度为549m。
16(4)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两种图(画运动过程图和v﹣t图)
第一个计算题(第19题)用 v﹣t图
2017年4月浙江真题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两种图(画运动过程图和v﹣t图)
第一个计算题(第19题)用 v﹣t图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图(画受力分析图)
第二个计算题(第20题)用 动能定理 (三步曲)
16(5)
2016年10月
浙江真题
16(5)
2017年11月浙江真题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图(画受力分析图)
第二个计算题(第20题)用 动能定理 (力乘距离三步曲)
总结:
画力乘距离
三步曲
典型错误原因: 不画受力分析图
典型错误原因: 不画受力分析图
总结:
画力乘距离
三步曲
物理模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图(画源画力画电路)
第三个计算题(第21题)---三画三动
画电源;画受力分析;画等效电路;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
16(6)
物理模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16(6)
2021年1月浙江真题第21题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图(画源画力画电路)
第三个计算题(第21题)---三画三动
画电源;画受力分析;画等效电路;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圆的轨迹图
第四个计算题(第22题)带电粒子在电磁中的偏转
找画求----找华侨(找圆心---双垂)
16(7)
分类:
1.V的大小不变,方向变。
----------旋转圆
2. V的方向不变,大小变
----------缩放圆
3. V的大小、方向不变
----------平移圆
16(7)
分类:
1.V的大小不变,方向变。
----------旋转圆
2. V的方向不变,大小变
----------缩放圆
3. V的大小、方向不变
----------平移圆
2017年11月浙江真题
审题的重要策略:画圆的轨迹图
(2)作平面侧视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
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进行,解决物理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三维空间问题,如物体受三维力系作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等问题,一些同学由于空间判别能力较差,解题过程中又不将题给的三维立体图通过“侧视”、“正视”或“俯视”的方式把图形平面化,致使将各个量的方向关系弄错。
(2)作平面侧视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
平面化
2021.01真题第22题
(2)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
平面化
2021年1月真题第22题
2021年6月真题第22题
平面化
总结:画图是审题最有效的手段
动手解答物理题之前,应先进行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看清题目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发掘题目隐含的条件并警惕容易引入出错的文字、数字和字母。这就是物理解题时,审题应注意的地方。
(1)认真审题,捕捉关键词句
(2)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
(3)画好草图,形象物理过程和情境
(4)变换思路,加强物理情景间的联系
1.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从隐性变成显性,让自己前面的思 维过程来启发你后面的思维过程
画图有什么作用?
2.给自己的解题设置了合理的台阶
3.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有条理起来,有利于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4.它是思维过程的显性记录,能有效地减轻大脑的负担,有利于思维向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16(3)
总结:画图是审题最有效的手段
(3).作数学函数图象,将物理情境形象化
作物理过程示意图或状态示意图是我们展示物理情境的常规方法,但在很多情况即使作了这样的图形,由物理模型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仍旧难以建立,我们不妨作一作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s—t)和速度——时间(v—t)图象,也可以其它的一些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象,通过另一个角度将物理情境形象化,从这些图象中寻找量与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方程求解。
例: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每隔0.40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 ( )
A. 1.6m B. 2.4m C.3.2m D.4.0m
(4).运用类比等效,将物理情境熟悉化、简单化
近几年高考中以当今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动态为立意背景的命题逐年增加,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信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发现从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过程,链接所学知识,进而迁移、创造,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应用题中的相关信息去解决问题。正因为情境新颖,甚至是陌生,使得学生在正确地展示其中的物理情境时感到十分困难,不妨通过联想,运用类比、等效的方法,将题目涉及的新情景转化为大家熟悉的简单的物理情境。
三.灵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物理问题 “难”,还在于物理条件比较隐蔽。很大一部分物理问题中的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或者是图象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物理情境、物理状态、时间与空间、变化过程及变化过程中的多种情况、突变拐点等等。要顺利挖掘隐含条件,必须认真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物理过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顺利求解。现将几种常见的隐含条件的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1)从物理概念中挖掘隐含条件
由物理概念的内涵中找出隐蔽条件。物理概念是解题的依据之一,不少物理题的部分条件隐含在相关的概念中,于是可以从分析概念中去挖掘隐含条件,寻求解题方法。
(2)从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模型的基本形式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对象模型”是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如质点、理想气体、理想电表等;“过程模型”是理想化了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有些题目所设物理模型是不清晰的,不宜直接处理,但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恰当的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向隐含的理想化模型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3)从题给的物理现象中挖掘隐含条件
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
比如:
A.“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示意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
B.“通迅卫星”示意卫星运行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的相同,即同步,
C.“导体处于平衡状态”示意物体是等势体,内部场强为零……
(4)从物理过程的分析中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过程的分析是解题中的重要一环。物理过程是由多个变化的物理状态相衔接而成的,物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有简单、有复杂,有单一过程的延伸,又有不同物理过程的交叉。通过物理过程的分析,分析时,要冷静分析、判断各阶段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找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备条件,从而找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5)从物理常识中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某些条件由于是人们的常识而没在题中给出,造成所求量与条件之间一种比较隐蔽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根据题意多角度分析,展开联想,努力挖掘相关的知识,在“条件似少”的情况下,根据一些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
(6)从题解可能的结论中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在已知线索的背后潜藏着多个可能的结论,若分析不周,便会使答案不完备,解题时要全面分析物理现象,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把题设“明线”和“暗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完整求解。
(7)从题给图形图象中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题的部分条件隐含于题目所给出的图形或图象中,审题应当特别注意题图的作用,要善于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图象,从图中挖掘隐含条件,寻出解题途径
。
预祝:同学们高考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