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语文趣谈“睡”与“寐”单击页面即可演示学习目标1、了解字词古今意义的变化。2、掌握解释字词的方法。3、培养积累字词的习惯。古人有趣的“睡”“寐”1、在先秦汉语里表示“睡觉”,“入睡”的意义不用“睡”而用“寐”。“夙(早)兴(起)夜寐”(《诗·卫风·氓》)意思是说:早起晚睡2、不脱衣服打盹,古人称之为“假寐”“心之忧矣,不逞(闲暇)假寐。”(《诗·小雅·小弁》)表示假装睡着“乃悟前狼假寐”(《狼》)意思是说:心里忧虑,连想打盹的功夫都没有3、古人的“睡觉”一般的“睡觉”寐躺着休息、睡觉寝坐着打盹睡睡《说文·目部》:“睡,坐寐也,从目,垂。”“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秦策》(1)(2)唐代“睡”同“寐”“睡觉”、“入睡”“童微伺其睡”(《童区寄传》)古汉语“睡觉”是两个单词连用,意思是“睡醒”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古今对比“睡觉”现代汉语“睡觉”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进入睡眠状态”古今对比“睡觉”如:睡了一觉、睡着了、早睡早起“睡”与“寐”的成语成语名称 睡眼惺忪 释义 惺忪:刚苏醒的样子。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示例 街道上的行人还不多;所遇见的不过是睡眼惺忪的女人,在井边打水。(鲁迅《故事新编·采薇》)成语名称 睡卧不宁 成语释义 睡:睡觉。卧:躺下,睡觉或躺下都不安宁。形容心绪烦乱,不能安定。 “睡”与“寐”的成语晨兴夜寐 兴:起。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 恍如梦寐 指好像做梦一样。 明发不寐 明发:破晓,天色发亮;寐:昨。通宵未睡。 夙兴夜寐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夜不成寐 寐:睡着。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 “睡”与“寐”的成语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浓睡不消残酒
3、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4、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5、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睡”与“寐”的诗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夜中不能寐,起坐抒长歌。
3、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睡”与“寐”的诗句知识拓展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词义扩大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词义缩小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感彩变化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名称说法改变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词义强化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古褒今贬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古贬今褒初中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4.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7.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0.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1.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2.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1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1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16.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1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