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13 21: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二、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3.学生细读课文,教师点拨古今异义,学生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2)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只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养成学生独立钻研的习惯。
4.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第二课时
1. 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 )髫( )恰 诣( )骥( )津( )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1)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2)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3)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7.布置作业
( 1)积累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进 出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伊然良田美地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叹惋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可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文言文的学习点是比较多的,由一而十,通过一方面的深入学习来掌握其他要点是本篇文言文的主要方法,在课文学习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环节方面仍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