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例赏鉴——该课例获内蒙古第八届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赤峰)
执教/贾 侦?? 观察/王 永??? 【课例实录】??? 一、形象导入,激发热情??? 师: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红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学生齐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一种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学生齐答: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是怎么说的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间,在自然里汲取精神成长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板书:游褒禅山记)??? (设计意图:一堂语文课如果能有出彩的导入,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进入文本的愿望。所以我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既注重对学生旧有知识与经验的唤起,来求得一种阅读共鸣,又力求有特色,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把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 二、明确目标,感知文本???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 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作者王安石??? 师:古人解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来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图片及介绍文字)??? (三)朗读正音??? 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列出的语音提示,放声自由朗读。??? 褒(bāo) 冢(zhǒng)??? 仆(pū) 穴(xué)??? 窈(yǎo) 咎(jiù)??? 瑰(guī)??? (设计意图:古代诗文学习,诵读十分关键,“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到这种程度,才能够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四)点拨关键文言知识点??? 华山之阳、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无物以相之、莫能名者??? 尚不能十一、非常之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卒葬之、拥火以入、其孰能讥之乎??? 三、重视诵读,理清思路??? 一读,关注文中字词,了解文本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我们一起关注了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那么,大家现在来想这样一个问题: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意图:解析文本时寻找切入点特别关键,如果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就可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溯下探,游刃有余;而且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读文言文就纠结在一字一词上。)??? 生:于是余有叹焉。??? 师:非常准确!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 生:“于”是“对于”。??? 生:“是”在古代为指示代词,这里应翻译为“这种情况”;注释告诉我们“叹”是“感慨”的意思。??? 二读,抓住重点段落,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那既然如此,“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我们请中间的同学齐读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两边的同学听、思考、勾画关键字来填大屏幕上列出的空。开始!??? (设计意图:顺势而为,用一个“是”字领起上面的内容;部分学生齐读,继续强化“读”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前洞情况平旷,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众,其后洞情况窈、寒,后洞洞壁上题记的人少,因为胆怯退出来,心情是悔。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新课程愈发要有文本意识,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而不是脱离文本,作漫无边际的拓展,应重视学生品读字词、玩味字词的能力。)??? 师:那下面我们请一列同学来接力填空。??? (学生完成得很好,找得很准;即使有个别同学略有差距,经过引导,也很快完成)??? 师:这些文字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大家能否宏观把握一下,这样的情况揭示了常人往往有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设计意图:由关键信息的筛选到信息的整合与总结。)??? 生:总喜欢做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些难的但却很吸引人的事情,总认为自己做不到,就不会全力以赴。??? 师:说得非常到位,其他同学呢???? 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就易避难”。??? 三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哲理。??? 师:大家其实说得很全面了,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喜欢避难就易,可是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时候却往往又悔之晚矣。这就是“是”指代的第一点内容——“入洞之旅”,就此作者生发出了怎样的议论和感慨呢?作者不是说“于是余有叹焉”吗?那么“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认真读“叹”的部分,并且认真思考本文揭示的道理。??? 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想要到达就需要意志、力量以及外物的帮助。如果自己有能力到达可是却没有到达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包括两个要点,首先是他看到了“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其次是人们无论做事还是治学,要想有所成就的话,有三点因素制约,那就是“志、力、物”。而且特别好的一点是,这位同学对三点要素都作了自己的诠释。有一个问题,这位同学提到了,但没有说清楚。大家能否就此想一想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难道是并列的吗?有无主次之分?作者是怎么看的呢?有没有格外强调的一点???? 生: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就是说如果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可是还不能到达,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这就证明志比力与外物更重要。??? 师:解得准确!也就是说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人的投入、人的付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客观的条件我们不能把握,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好,“叹”的第一点我们得出了,一叹志、力、物,那“叹”还有其他的内容吗???? 生:“古书之不存”。??? 师:是啊,作者通过写古代文献资料的失传,得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正确!这就又强调了学者应该有的一种治学的态度,此为二叹。那么,如果说一叹志、力、物,照应的是上文的“入洞之旅”,那二叹又是针对哪件事情有感而发的呢?它照应的是什么呢???? 生:“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师:好,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辨析山名。??? 四、因文悟道,启迪思维??? 师:那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是”的部分应该是——记叙(学生齐答),而“叹”的部分则是——(有的答议论,有的答抒情)??? 师:那位答议论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因为它侧重于说理,在阐发一个道理。??? 师:基础很扎实。??? (就此收束,课堂又回到主线上来)??? 师:那么从这一叙一议之间,大家把握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思路了吗???? 生:从一件事情讲出自己的道理来。??? 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缘事说理”,从记游到修身治学道理的阐发,从重温已往的经验到生发出自己的感慨。大家听说过“以小见大”的立意方法吗?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件小事可以生发出一个深刻的大道理来,这篇文章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方法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行胜于言,说得再好,不如练一练。你能不能从你的生活里撷取一朵浪花呢?比如说一位同学早晨值日迟到了,看似一件小事,我们可以写责任,甚至可以写担当精神的缺失。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整天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没有什么好写的,请大家听一听老师遇到的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想一想自己能生发出怎样的道理来。??? (设计意图: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避免学生实在找不到可写的事情而影响到目标的实现。)??? 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我在路上看到一棵树,可能是绿化工人怕风把它吹倒,所以就用很多树枝树杈架着来保护它,没想到的是这棵被保护的树奄奄一息了,可保护它的那些树枝树杈却生根发芽了。大家对此怎么看,能生发出怎样的观点呢?想一想,动笔写一写。(留出5分钟让学生练笔)??? 师:好,很多同学写得差不多了,我们来分享一下。??? 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不能过分地依赖别人,树木如此,人也是这样。应该平时就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要有独立的人格,凡事不要靠别人,而要靠自己,这样才不会在灾难与挫折失败的面前脆弱。??? 师:话说得很实在,立意非常准确。有一句话叫“天助自助者”,在困境中我们虽然要有团队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 生:绿化工人不应该过度保护小树,而应该让它经风历雨;如果没有他们的所谓“保护”,这棵小树就极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师:说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的成长需要风雨的洗礼,所以有时候挫折与失败反倒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生:现在的社会是优胜劣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练就过硬的生存本领。像树杈一样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还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样,不怕风吹雨打,顽强而高傲地活下去。我们不但要有理想,而且还应该为了理想脚踏实地地走下去,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立意不仅做到了准确而且做到了深刻,极好!??? 生:我把那些辅助它的枝杈比作生活里助人为乐的那些人。他们因为帮助别人而给了自己生的希望与机会,如果不去帮助别人,他们自己也会失去很多。??? 师:有点毕淑敏散文的味道,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都是女同学发言,有没有男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 生:就像种地一样,如果定期浇水,根是不会扎下去的。因为总有水它是不会努力生根让自己寻找水源,强大起来的。??? 师:精彩,结合了自己的生活常识,揭示的也是人生需要磨砺的道理。??? 生:人生因风雨而精彩,岁月因磨难而熠熠生辉。磨难是成功者的勋章,只有成功的人才会把磨难看作是难得的人生体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没有磨难浸泡,也许就不会酿造成功。??? 师:语言非常精彩,真乃通百家之变而成一家之言。??? 师:竞争的时代挑战无处不在,我们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片舞台与天空呢?我们靠的是自己实力的提升。??? 师:好,最后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今天学到了哪些内容呢???? 生:文言知识。??? 生:写作文时缘事说理、以小见大的立意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 小结: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体悟做人与治学的深刻道理;了解缘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进行迁移训练。??? 作业:总结本课一词多义现象(卒、道、乃、且、盖、文)??? 【执教感言】??? 我认为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仅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成功实现了课前的预设,而且还有特别精彩的生成。??? 首先,根据对文本价值的准确判断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避开了对文言知识的烦琐低效讲解,把缘事说理的能力、以小见大的思维培养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置了练笔的环节。学生踊跃参与,充分掌握了说理的能力,其中不乏精彩而深刻的发言,我相机点评,与学生“一唱一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成为了本课最亮的一点。??? 其次,另外一个目标——文言知识点,通过读后点拨、读中感悟、分析中利用情境涉及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使之落到实处。??? 第三,本课注重用问题带动分析,从切入点的寻找到问题的梯度设置,层层深入。设问尽量合理明白,面对学生不尽准确的回答,时而尽量铺垫引导,时而作出中肯评价,时而顺势而为,基本做到了收放自如。??? 反思本节课的不足:第一是预设性有些强,缺乏大开大合的气势,质疑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运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体现得不够。第二就是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是欠精准与灵活,有的时候应该再多引导一步,回答可能会更完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但有的时候应适可而止,不宜再追问,否则对课堂上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思维品质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 (贾 侦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014040)【名师观察】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 一个人要想成长得快一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一个好的环境,一是自身的不断努力。贾侦老师的成长进步,就证明了这一点。贾侦老师所在的学校包头市一中,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中学,建校时间长,文化底蕴厚,校风古朴严谨,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快,贾侦老师就是众多青年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 能够获得自治区比赛一等奖的课自然是好课,那么好课有什么标准呢?这里我结合贾老师的获奖课来谈一下。我以为好课应当符合四个标准。??? 一、教学目标简明??? 目标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目标,人们就会依据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目标过多,必然会使方式繁复,最终使目标难以实现。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贾侦老师《游褒禅山记》一课只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文言文字词知识和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由于教学目标简明,一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使整个教学紧凑有序,而且教学目标最终也都得到了落实。??? 二、过程铺垫到位???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良好的引导,就不能简单地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启发铺垫,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讨论中逐渐明了,并且最终由学生之口讲出来。露滋苗始发,渠成水自流。所以,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铺垫。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凭借到位的铺垫,把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体悟出来,自己总结出来。??? 下面我们来看贾侦老师的课是如何铺垫的。??? 读文是解文的根本前提。因此贾老师首先抓住了“读”,课上进行了三读,一读疏通字词,奠定了理解文本的基础;二读抓住重点段落,理清文章思路;三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哲理。整个阅读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加深,真正做到了披文入理。??? 由《游褒禅山记》的缘事说理直接让学生去进行文段练习,因为王安石是文章大家,学生可能觉得高不可攀,这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负抑制,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这时贾老师又适时作了恰当到位的铺垫。他讲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件小事进行分析阐释。由于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人讲的事理尽管各不相同,但又都是从给定的材料生发出来的。??? 三、学生学有收获??? 现在都提倡有效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呢?有效课堂就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到写上,因为写对阅读理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学会了写,在今后的阅读中,在理解上就有了更大的优势。??? 课上发言的仅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这部分学生的说,对其他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启迪作用,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火花。然后贾老师又让学生动笔写一个缘事说理的文段,结果课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完成了这个小练习。这个练习的完成,不仅仅代表学生听懂了课,完成了作业,更重要的是代表他们学会了一种说理的方法,而且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那还用发愁我们的学生学不好语文吗???? 四、能力具有增长点??? 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和学二者构成的。但是,在我们平日的教学里,往往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比老师的讲更重要。因为教会了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具有能力的增长点,才算是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贾老师的课导思路,也导方法,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学得趣味盎然。好的语文课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因热爱而学习,因学习而进步,因进步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成功喜悦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一轮的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大家,哪一个不是因喜爱文学而自我修炼成功的!一位教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能力增长点,就代表着他的教学走向了成熟,代表着其教学上升到了一定的境界,代表着教学的真正成功。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算领进了门?领进门,我的理解就是老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学科的魅力,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从以上角度看,贾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尽管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贾侦老师在教学上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愿他戒骄戒躁,把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从而在教学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王 永 内蒙古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