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课例赏鉴——该课例获黑龙江省高中语文中青年教师专业能力评比公开课一等奖(哈尔滨)
执教/徐 海 观察/李树泽
??? 【课例实录】??? (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等信息。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 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 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 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 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道行不行???? 师:这不是行不行的问题,是敢不敢的问题,只要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即使我们用一节课来展示大家的作品又何尝不可呢???? 生4:我不是李白,不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不是李白,不是诗仙,不是青莲居士;我不是李白,没有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不能把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不是李白,没有他的洒脱和气魄,也没有他的孤独和寂寞。李白,请允许我与你对酒放歌,请允许我与你同销万古愁。请你告诉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一片掌声响起)??? 生4:每当我读完李白的诗词之后,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然而诗人的伟大却并不让我望而却步,反而让我更想接近他、了解他,与他一起沉浮跌宕。??? 师:你所写的评传让老师想起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曲《我不是黄蓉》,王蓉虽不是黄蓉,却以歌声征服了她的听众;你虽然不是李白,但是你的勇敢和敏锐也同样征服了我们。??? 有感于余光中前辈的《忆李白》,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寻李白》,想请大家品评,好不好???? (师诵读所写小诗《寻李白》,多媒体展示播放)??? 金星彷徨,几世不遇,谁见你从天而降。??? 那时你,满腹经纶,一身豪放;道骨仙风,侠胆柔肠;冠盖京城,情采张扬。??? 志气恢宏,欲使海县清一,寰宇大定;却生不逢时,举步难行。虽龙巾拭吐,贵妃研磨,力士脱靴,也终不过赐金放还,瞬息显赫,化作云烟。??? 盛唐已荒唐,明君非昏君???? 繁华落尽,你被无情地裹挟在滚滚沙尘里,迷失了踪影。
??? 蓦然回首,雕蚀了谁人千年的凝望;彳亍徜徉,回响着何处困顿中高唱。??? 天生你材穿越千载,御风而来。??? 你仰天大笑,抽刀断水,举杯邀月,梦游仙山;水因你而愁怅,月因你而徘徊,山因你而妩媚,众生因你而沾襟落泪,我亦因你把酒倾杯,同销千年一醉。??? 谁说诗人薄命,谁不知你千古流名;谁说天才难成,谁不知你青史峥嵘。??? 生5:老师,你是不是“穿越”了啊???? 师:老师没有“穿越”,但是可以在诗词文赋中偶尔“神交古人”。??? 生6:老师,你的诗写得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你的文字太过文言化,现代人应该写现代诗,通俗易懂才是好诗。??? 师:你说得也对,但老师偏爱于古典文学,喜欢这些整齐的句式、押韵的篇章、文白的融合,所以才这样写的。??? 师:通过与大家交流习作,李白的形象已渐渐清晰而明朗,李白之风格、思想亦初现端倪。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略识和追忆,进一步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 师:通过“课前篇”的练习,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扫清了字词障碍。首先我们带着“谪仙”对蜀道的慨叹先全体初读一遍课文,然后对昨天同学们找出的疑难进行解析。(全班高声朗读课文)??? 1.注音。??? (学生课前自己查找解决,课上教师对个别典型词语详细解读)??? 2.释义。??? 生7:“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翻译不明白。??? 师:可能是因为这句中的两个词“当”和“绝”理解上有难度吧。“当”这个字,我们可以结合螳臂当车、锐不可当这两个成语来理解,而“绝”可以结合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劝学》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来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这两个字应该怎么翻译比较恰当呢???? 生7:从相关成语的角度分析,那“当”字解释为“阻挡、挡住”比较恰当,而“绝”字理解为“渡”,并引申为“飞越”比较好。???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翻译不出来???? 生8:还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不太理解。??? 师:我们先来齐背一首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首句也提到了“子规”,那么“子规”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9:子规,就是杜鹃鸟,其叫声哀怨、悲怆,让人闻之,不禁落泪、感伤。??? 生10:关于“子规”,大概还有一个“望帝啼鹃”的故事,说古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啼血哀鸣。??? 师:同学们博学的精神,让老师很欣慰,怪不得你们报考文科倾向班,果然文学根底不浅。??? 师:初读课文,我们把句意上的疑难全部解决;现在我们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读课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找出韵脚、诵出韵律。(全班再次捧书而读)??? 生11:韵脚分别是“天、然、烟、颠、连、川、援、峦、叹、还、攀、间、山、颜、豗、雷、嵬,麻、家、嗟”,共三韵。??? 生12:老师,他说的韵脚虽准,但是不全,应该还有“尺、壁,开、豺”吧。??? 师:齐读让我们梳理出了诗歌大意和韵脚,那么,哪位同学想为大家范读一下啊???? (生13朗读一遍)??? 生13:我虽然读的声音很大,但是没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音律变化,比较平实。??? 师:要想读好诗,除了注意语速、停顿、语调、语气外,还要掌握诵读的禁忌和要素。诵读几大禁忌:空、假、平、直、浅、板、淡。诵读三大要素:意明于先而融于情、情动于衷而达于声、声显于外而应于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赏析文本。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三个“叹”字来概括,三段文字,大家想用哪“三叹”来概括呢?用原文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生14:从第一段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危”和“高”字可知作者一叹蜀道之高,从第二段的“其险也如此”中的“险”字可知作者二叹蜀道之险,从第三段的“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可知作者三叹野兽凶猛。??? 生15:老师,我觉得他第三段概括得不够准确,因为第三段强调的并不是野兽的凶猛。这里作者写野兽的凶猛是为了强调蜀地的地势险要,这第三叹应该是叹蜀地生存环境之险恶。??? 师:两位同学概括得非常精要和准确,可见你们对文本的预习和理解非常准确和全面,但第三段最佳的概括还应定为“蜀地战祸之惨烈”,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可知。那么现在大家迅速地到文本中找到关于“蜀道之高、之险、战祸之惨烈”的句子。??? 生16:体现蜀道之高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以手抚膺坐长叹”。??? 生17:体现蜀道之险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生18:体现蜀地凶险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 师: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找到并不是目的,学会鉴赏这些句子才会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解题技巧。首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分析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19:作者分别从蜀国的历史、蜀道的开通、蜀道之高来写蜀道之难。??? 师:那么,请速读全文,找出有关蜀国历史、蜀道来历的句子和描写蜀道之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生20:有关蜀国历史的句子是“蚕丛及鱼凫……不与秦塞通人烟”,有关蜀道来历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师:这些句子对写蜀道之高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生21:写蜀国的来历是为了说明蜀地之闭塞,写蜀道来历是为了说明蜀道开辟之艰难。??? 师: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极言蜀道之高呢???? 生22:第一段作者以“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和传说渲染了蜀道之高,这正是李白豪放飘逸风格的体现。??? 师:李白这样写还有什么好处呢???? 生23:这样写不仅渲染了氛围,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 生24:作者还运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如“扪参历井仰胁息”“西当太白有鸟道”“猿猱欲度愁攀援”。??? 师:通过第一段内容的梳理和艺术手法的探究,我们已经赏析了蜀道之高。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鉴赏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句在全段中有什么作用?这句之前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手法?这句之后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生25:这一句在全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26:这句之前,作者选取了“巉岩、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冷、空寂、清幽的意境,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忧患之情、凄清之意。??? 师:这位同学说营造了一个清幽的意境,这样的总结恰不恰当呢?大家共同分析一下。??? 生27:“清幽”是不恰当的,这个词通常用在山水田园诗之中,用在此处不恰当。???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观点呢???? 生(齐):同意后者。??? 师:我们来分析过渡句之后的内容。??? 生28:作者选取了“连峰、枯松、绝壁、瀑流、砯崖、转石、沟壑、雷声”等意象来写蜀道之险。??? 师: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29:描绘了一幅山势连绵高峻、水流急湍、飞石四溅的画面。??? 师:几个问题的解疑,使我们对蜀道之高险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么最后一段,作者写了剑阁的哪些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寓意何在???? 生30:剑阁的特点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者希望他的朋友不要去四川,从“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这两句可知。??? 师:通过针对《蜀道难》每一章节设计的几个常见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赏析,我们对蜀道之高、之险、之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蜀山之险峻陡峭、蜀水之急湍奔涌、蜀声之凄怆哀怨、蜀道之艰难困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伟力,更让我们体悟到了人生之艰难。??? 赏析接近尾声,铃声已然响起,让我们带着一丝遗憾回家做完课后练习,并背诵全文。??? 【执教感言】??? 执教十载,沉淀几多。然而实践着创新探索的新课改、奉守着稳中有变的新教材的我有时难免困惑和茫然,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成功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千姿百态的课改,我们何教何学、何为何思、何去何从才能走出课堂教学的瓶颈???? 探索反思中,我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那就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着眼于高考考纲的标准和命题走向的把握,指向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蜀道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就是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我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赏析《蜀道难》本身,而是把它放到学生对李白其人其作学习的知识建构这一大体系中来解读,不仅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更引导学生走进了李白的文学作品和精神世界。??? 首先,对“知人论世、背景常识”这部分课前内容进行改版整合,变原来的查找作家作品、背景资料、文学常识为“写作评传、创作诗歌”等写作训练形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文学常识,而且锤炼了写作能力,积累了作文素材。??? 其次,在课前篇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字词难点,并提出在略读文本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这样,就实现了有效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次,对文本中出现的考点、重点、难点、采分点等进行初高中教材的知识整合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链接,这样就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最后,文本主体的鉴赏采用“以问带析、析中有赏、赏中有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把文本的鉴赏和高考的考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评价的水平。??? (徐 海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150000)【名师观察】在整合中提效在创造中欣赏??? 徐海老师是我省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青年教师之一,他集才气、灵气、痴气于一身,追求着自由、平等、开放的大语文教育。也许他本节课的设计不是很精巧,甚至还存在着教学重点不突出的欠缺,但他以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痴爱唤起了学生的热爱,以自己的语言、才华感染激励着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对话场和诗境。徐老师执教的《蜀道难》重实践、重创造,体现出诗歌教学的创造之美、整合之美和诵读之美。??? 这节课可分成四个环节来看。??? 第一环节:习作交流,知人论世,走近李白。??? 本环节集中体现了课堂的创造美与整合美。要读通诗歌文本,首先要读懂作者,要做到知人论世。课前,徐老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评写诗人,在写作实践中整合了关于李白的背景资料、文学常识。习作展示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吊足了胃口,为由诗人到诗作的过渡作足了铺垫。其中又以展示学生习作、学生评议为主,教师习作展示、教师点拨为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徐老师最后展示了自己的习作,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学生褒贬不一的评价,交流对于不同文体的偏爱,用才情感召学生投入创造性的语文活动中。??? 第二环节:正音释义,整体感知,解读文本。??? 本课字词学习任务主要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课上通过预习检测扫清了字词障碍。??? 古诗词教学不必句句求“甚解”,但疑难词句的解析是必要的,打通疑难,才能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这也是品味关键语句的前提。徐老师这一环节处理得很好,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启发暗示,调动学生积累,串联相关意象,温习预习相结合,巧妙化解疑难句中的疑难点,点拨得恰到好处。??? 第三环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文本。??? 诵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情韵,要发现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人,发现作者,发现自己,体验共通的情感,读出诗人之志,读出自己内心的共鸣。??? 本环节打通了必修、选修模块的限制,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相关教学要求整合到了本课教学中。辨识韵脚是诵读古诗的前提,通过齐读、范读,徐老师指导学生找出韵脚、诵出韵律,强调了诵读的几大禁忌和三大要素,将诵读指导落到了实处。??? 第四环节:三叹概括,统领探究,悟读文本。??? 随着赏析的深入,教学容易陷入琐碎,徐老师及时抛出“用三叹概括三段”的主问题,以问带析,从意境出发,统领分散的意象探究,引导学生回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上。本环节始终贴着文本赏析,学生探究所得的结论都从文中取证。在赏析过程中,徐老师非常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有同学认为第二段选取的“巉岩、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冷、空寂、清幽的意境,徐老师马上质疑——用“清幽”描述这里的意境恰不恰当,让学生们进一步探究感悟,体现了在细微处品词析句的鉴赏要求。??? 这一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也给我们留下了些许遗憾和思考:??? 第一环节师生习作的展示过多,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本篇课文的赏析上。预习作业应尽量扣紧课文,可结合《蜀道难》来评说李白的奇情、奇才。??? 李白的《蜀道难》虽袭用乐府旧题,但集旧体之大成,可在系列文本的比较中进行多角度赏析,了解其在诗歌体例、修辞、思想内容上的开创意义,领略“这一篇”的独特情感和艺术风格。如适当比照后来的《蜀道易》《蜀道奇》等作品,更能体会出本文的妙处。??? 诗歌赏析不能只靠说,更要鼓励学生写出个人感悟。本课每章节赏析设题都贴近高考题型,这固然能避免赏析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度;但如今语文课上师生问答式的赏析,包括高考答题,多停留在只言片语的杂感层面,要真正提高或检测鉴赏水平,还应写出整段、整篇的赏析文字。语文课不能只在口头上做君子之交流,还必须动手练小人之功夫。??? 有必要增强诵读实践活动,在多种诵读活动中激情激趣,促进迁移内化。《蜀道难》将李白胸中丘壑尽显笔端。学习这一首雄奇浪漫的诗篇,学生理应得到更多情感冲击和艺术享受。对意蕴丰厚的经典诗篇,不妨降低一点所谓义理探求的高度,让学生更多地感受作品本身的美、语文学习的情味和意趣,不要让学生双腿绑着沙袋去寻幽览胜。学有余力,可尝试片段仿写和创作。美文应美读,只有美才能表现美,驻留美,熏陶沉淀为美好的素养。??? (李树泽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