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五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三十多岁时去过齐国,但没有受到齐国的重用,后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后由中都宰升为司空,由司空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五十六岁那年,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后来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是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
作者简介
“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论语》中选出来的十二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题目解说
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知识卡片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写作背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仁:即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
资料链接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宋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称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他,他毫不隐晦地说,他平生所学确实只有一部《论语》。从前,曾以一半帮助太祖定天下;现在,要用另一半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太宗时他两次为相。晚年手不释卷,每次下朝,就闭门读书。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便果断自如。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果然只有《论语》二十篇。于是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
子曰:“学而 时 习 之,
有朋 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
按时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并且
温习
它,学过的知识
不亦 说 乎?
也
语气词,吗
孔子说:
学习并且按时温习它,
不也是愉快吗?
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是快乐吗?
课文翻译
人不知 而 不愠,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表转折,却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每天
知道,了解
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 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不也是君子吗?
多次
曾子说:我 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
我
反省
自己
课文翻译
为 人谋 而 不忠 乎?
传 不习 乎?
谋划,谋事
真诚、诚实
替
表转折、却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替别人谋事却 没有尽力吗?
与朋友交往却没不真诚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尽力
课文翻译
子曰:吾十有 五而 志于学,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表顺承,就
独立做事情
通“又”
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就独立做事情,
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五十岁就知道自然规律和命运,
自然规律和命运
迷惑,疑惑
四十岁就没有疑惑,
六十岁就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课文翻译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 矩。
可 以 为 师矣。
超过,越过
温习
随心所欲
规矩
子曰:温 故 而 知新,
七十岁就随心所欲,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就有新的体会,
可以
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表承接,就
旧知识
(但是)不越过规矩。
凭借
成为
课文翻译
孔子曰:学而 不思则 罔,
子曰:贤 哉, 回也!一箪 食,
就
表转折,却
迷惑
思而不学则贻。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贤德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
疑惑
颜回!
语气词,啊
竹篮
一竹篮饭食,
课文翻译
一瓢饮, 在陋 巷,
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简陋
冷水
那
人不堪 其 忧,
一瓢水,
别人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
他
颜回也不改他的快乐。
能忍受
(颜回依然自得其乐)
快乐
多么贤德啊,颜回!
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忧愁
课文翻译
子曰:知之 者 不如好 之 者,
子曰:饭 疏食 饮水, 曲 肱 而枕之,
……的人
它,学习
以……为乐趣
好之者 不如乐 之者。
喜欢学习的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吃
孔子说:吃粗粮,饮冷水。
喜欢学习的人
粗粮
弯曲 胳膊枕着它,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 不如喜欢 学习 的人,
……的人
喜欢
……的人
它,学习
冷水
弯曲
胳膊
课文翻译
乐 亦 在其 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
也
乐趣
像
于 我如 浮云。
对于我像(天上的)浮云。
对于
乐趣也在这中间啊。
这
不正当手段
啊
并且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
课文翻译
子曰:三 人行, 必 有我师焉,
其 不善者 而改 之。
泛指多数
好
择其 善 者 而 从 之,
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
他们
他们不好的方面就改正。
他们
不好的方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走路
一定
改正
它,不好的方面
于此,在其中
一定有做我老师的在其中,
……的方面
表顺承
学习
它,好的方面
课文翻译
子在川 上曰:逝 者 如斯 夫,
河流
不舍 昼夜。
不舍弃白天黑夜。
日夜不停。
舍弃
孔子(站)在河边说:
流逝
这,河水
语气词,啊
流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
……的时光
课文翻译
孔子曰:三军 可夺帅 也 。
匹夫 不可夺志 也。
男子汉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
军队
被夺去志气
被夺帅
课文翻译
孔子曰:博学 而 笃 志,
切 问而近思,
恳切的提问并且考虑当前的事,
恳切
孔子说:广泛学习并且坚守志向,
广泛学习
考虑当前的事
表并列,并且
坚守
志向
仁 在其 中矣。
仁德
这
啊
仁德在这中间啊。
课文翻译
1.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从《八侑》中可以看出“礼”和“乐”有什么作用?
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反映仁德。
课文探究
3.“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什么?如何理解?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 如何认识《雍也》中的“文”和“质”?
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孔子认为,如果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那么整个社会从个人到整体都会乱了套,“仁”从这个层面上说,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5.什么是“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一切行为都应依照“礼”的准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约束作用。
颜渊听了孔子的教诲,既然“仁”是落实在“视、听、言、动”的行为当中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了。
6. 如何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
内容小结
《论语》
十二章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真理)
四、君子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的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孔子的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君子”品格。君子要有好学之心,就有道而正;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以仁为己任;要克己复礼,有仁爱之心;要持之以恒;等等。
主题归纳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