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贞观之治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 过程与方法
.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四)重点: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 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五)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三、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等。充分调动同学的思维能力和甄别能力。四、说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1、 唐朝的建立:在课前引入的基础上回顾隋朝是怎么灭亡的。带领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唐朝建立的背景及一些简单的条件等。并简略的说一下唐朝在我国历史地位的重要性。
2、出示探究问题: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为什么如此评价唐太宗?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引导学生概括唐太宗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重视百姓疾苦,三是虚怀若谷、选贤任能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为什么隋朝才统治了区区30多年时间就灭亡了,而继他之后的唐朝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较辉煌的的一个盛世帝国。这种局面是怎样出现呢?而其为代表的“贞观之治”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盛世局面呢?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入新课,进入第二课的学习……唐朝的建立
时间:公元618年
地点: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
建立者:李渊
背景: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在位23年(626年-649年),享年50岁。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出三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治世局面的形成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朝雨中耕作图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课后探究
. 请简述唐朝建立的背景及经过?六、板书设计
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的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及影响
人物:李渊 地点: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南岸)
背景: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
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
贞观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