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情境中,能够辨识海陆变迁的形貌,列举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海陆变迁的实例,感知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了解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海陆变迁的过程;
2.观察世界地图,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和主要内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3.建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学习
目标
现在世界海陆分布格局是否亘古不变?
这个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探究思考:
1.沧海桑田
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陆最远(100公里)的古海岸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的神秘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
审图号:GS(2016)1609号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海洋
海洋→陆地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海底地壳
地壳抬升
古河道
台湾岛
中国大陆
台湾海峡
海洋
↑
海平面上升
陆地→海洋
东海海底的古河道
陆地
↑
荷兰西滨北海,是一个低地国家,全国约有1/4土地低于海平面。由于人口稠密,增加国土面积一直是该国的主要国策。围海造陆在荷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统计,荷兰约有17%的国土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都是从大海里填出来的。
目前荷兰有两项围海造陆工程:须德海工程与三角洲工程。
荷兰的围海造陆
审图号:GS(2019)4342号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围海造陆——沙田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发布网站
地壳升降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因病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2.1 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部的大陆轮廓可以实现完美的“拼接”
轮廓线的吻合
鸵鸟和海牛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两种动物在南美洲非洲均有分布
动物分布相似
南美洲和非洲两侧的地层是相似的
古老地层相似
2.2 大陆漂移假说合理性的证据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
大陆的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说
提出者
主要观点
证据
海陆变迁
课堂小结: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答疑
问题一: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理论是什么?与海底扩张说和现代的板块构造学说有什么不同?
答: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系统提出了一种大陆构造的假设,他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挤压力,泛大陆开始分裂,较轻的花岗岩层,在较重的玄武岩上漂移,逐渐形成今日的海陆格局。
答 疑
海底扩张说:在海底洋中脊张裂处,地幔物质从这里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这里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海岭(洋中脊)——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生长边界(张裂)
海沟——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
——消亡边界(碰撞)
问题二:沧海桑田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答: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能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