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6.1《老子》四章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6.1《老子》四章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18:26:48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老子》四章
第1课时
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名言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题目解说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写作背景
《道德经》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知识卡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课文翻译
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课文翻译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课文翻译
第二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课文翻译
第六十四章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课文翻译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我们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有许多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课文探究
2.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何做?
① 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 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
③ 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然醒悟,并得以悔过自新。
内容小结
《老子》四章
一、辩证分析“有”与“无”的关系
二、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节选的《老子》中的四章,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其中很多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对我们的生活做事依然有警示作用。
主题归纳
下节课见!(共29张PPT)
《老子》四章
第2课时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 《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深入探究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2.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3.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本章首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由此提出做事就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次列举三个事物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事例,由此提出做事就要“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去完成,这样才能“无败事”;最后,老子又重申“自然无为”。
具体来说,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于脆,散于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蔓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
4. 《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5.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 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 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6.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① 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 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 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7.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 辐(  ) ② 毂(  ) ③ 埏埴(    )
④ 户牖(  ) ⑤ 赘(  )行 ⑥ 易泮(  )
⑦ 累(  )土

1.重要字音。

shān zhí
yǒu
zhuì
pàn
léi
文言知识梳理
2.通假释义。
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其脆易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同“形”,形体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3.古今异义。
①埏埴以为器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民之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把……作为。
指办事,处理事务。
当其无,有车之用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邀当国者相见北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某处,某时)

抵挡
把守
掌管
4.一词多义。
自伐者无功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春,齐师伐我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坎坎伐檀兮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夸耀
功绩,战功
讨伐,攻打
砍伐
自是者不彰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 代词,_________________     
自言本是京城女 判断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以是为非,以吉为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      
唯利是图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正确


正确
宾语前置的标志
自见者不明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三者,吾遗恨也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助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助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
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
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
定语后置的标志,“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宋人”的定语
为之于未有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世世为洴澼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子婴为相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一个“为”,判断动词,________
第二个“为”,语气助词, _______


从事
对待
担任
认为
表被动

不译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 埏埴以为器 埏,动词,________      
埴,名词, ________   
② 企者不立 动词, _______________
③ 有道者不处 动词, _______________   
④ 自知者明 形容词, ________    
⑤ 自胜者强 形容词, ________   
⑥ 自是者不彰 动词, _________ 
⑦ 常于几成而败之 动词, ________         
     
揉和
黏土
圣明
踮起脚跟
为,做
刚强
彰显
接近
6.词类活用。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见者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贵难得之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的意动用法,……为欲望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答案:B 
解析:A.②伐:夸耀。C.②强:刚强、果决。D.②知:了解。
课后作业
2.下列句子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埏埴以为器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当其无,有车之用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B
解析:A.介词,用/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C.助词,的/代词,指这类人。D.代词,指事物/连词,表选择问,还是。
3.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①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②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不是古今异义词。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为古今异义词。④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能力不够,不能完成某事。为古今异义词。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为古今异义词。据此判断答案为D。
4.下列加色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
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答案:A 解析:选项中的“法家学派”错,应是道家学派。
6.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 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 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答案:C 解析:C项中“进行对比”说法不当,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就是长寿。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以难以得到的东西为贵,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