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18:33:31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大学之道
第1课时
1.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 分析本文运用的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和条理清晰的论证特点。
3.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民权),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等人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作者简介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使人能够完善道德、治国安邦的学问,“小学”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题目解说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个体家庭开始从宗族社会中独立出来并迅速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日趋瓦解和礼乐制度的逐步破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文化垄断也发生了改变,一批旧贵族由于战乱和亡国等原因,其身份由贵族转变成士民和庶人,其所掌握的贵族文化也随之流传到民间。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在贵族社会中广为流传的“礼”(主要是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礼节)逐渐下移并为普通家庭所接受。这便是《礼记》成书过程中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社会现实。
写作背景
《礼记》成书的过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因此,孔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属。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粗精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称之为《礼记》。
资料链接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重点字词: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性。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课文翻译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课文翻译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课文翻译
重点字词: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课文翻译
1.”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如何理解开头这几句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去旧立新,“止于至善”是指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课文探究
2.第二段文字主要讲了哪“八条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 这段文字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认识事物,再获取知识,然后做到意念真诚,以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自己的德行,然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家庭了,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在天下弘扬高尚的品德。
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内容小结
大学之道
三纲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主题归纳
下节课见!(共20张PPT)
大学之道
第2课时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1.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深入探究
“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2. 《大学之道》中“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德”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3.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
①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首先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②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全面、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③ 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顶真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4.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茂林修竹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恐修名之不立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修养
修建
整治,治理
高,大
美好
1.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梳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国治而后天下平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效则治臣之罪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
社会安定、太平
处理,处治
讲求
医治
虑而后能得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得与项羽相见    助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事合宜
适宜,得当
同“德”,感激
能够
提升
与“无”搭配,构成固定
句式,表示反问或推测
2.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 定而后能静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② 静而后能安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③ 安而后能虑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④ 致知在格物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⑤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根本
思虑精详
推究事物的原理
3.词类活用。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真诚
1.下列选项中,对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答案:A 
解析:B.②止:达到。C.②安:性情安和。D.②知:认识。
课后作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
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B
解析:A.之:助词,的/代词,它。B.连词,表承接关系。C.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
3.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答案:C
解析:①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答案:B 解析: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 “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答案:B 解析:“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顺序颠倒了,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
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对事物之理认知充分,对事物之理认知充分,然后才能心意真诚。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