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其人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背景探寻
墨子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墨子思想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外交:主张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研读文本】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必:一定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然:这样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劝:鼓励
则: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
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探究墨家“兼爱”思想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的“兼爱”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知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确实)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兼爱非攻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粉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讨伐)也(《墨子,非攻下》)
兼爱非攻
墨子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
墨子在坚持兼爱说的同时,又以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反对盗贼和攻伐掠夺者,认为这与强调“一切人应爱一切人”的兼爱说并不矛盾。因为谴责、诛罚暴人是现实的急需,而兼爱是争取实现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兼爱”与“交利”
“墨子将兼爱,常用‘兼相爱交相利’六字连讲,必合起来,他的意思才明。”(梁启超)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义,利也。 ——《墨子·兼爱中》
“兼爱”与“相利”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兼爱”就是要通过“义”来体现,“义”事能使彼此都获利,墨子说“必兴天下之利”,这种利是互爱互利,这是一种大义,绝不是单方面的个人私利。
“兼相爱”与“交相利”并举,爱人与利己统一。以“兼相爱”之名行“交相利”之实。
人们在兼相爱的同时必须交相利,爱如果不和利相结合,那一定是空洞虚幻。即:相爱交利。
儒墨之爱区别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超过)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疼痛),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去除),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墨子 耕柱》)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相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
(1)兼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在儒家心中,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不同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
墨子“兼爱”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理论基础
爱的关系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课外拓展
为何墨家学说能成为当时之显学?
《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是指韩非子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显学。
1、关注底层百姓,贩夫走卒,工匠等
2、非攻、尚贤符合当时多数人的愿望;
“兼爱”实质上反对“礼”的等级尊卑
“尚贤”反对的是“亲亲”“尊尊”的贵族世袭制度
3、节用、节葬等内容有可操作性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墨家学说又为何“中绝”?
胡适之在《中国哲学史》中论到墨学的消亡原因有三:
其一,儒家的反对;
——反对礼法(等级、世袭),挑战了贵族的权威
其二,墨家遭遇政客猜忌;
——有独立的武装力量(钜子,三百人可止楚伐宋)
其三,墨家后学诡辩太诡。
梁启超在胡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认为墨家之道违背人性,墨子虽能独任,天下人难行。
——人性本有亲疏之别
孟子曾批评道:“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破坏血亲伦理
(1)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
(2)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的血亲伦理。
2.空想脱离实际生活
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基础和伦理基础, 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自我坚守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墨子· 耕柱》)
感
谢
聆
听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共26张PPT)
兼 爱
《墨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了解墨子,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
4、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识作者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一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知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瓦解、王权衰弱、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表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揭露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晓常识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此外,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力学。
《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火相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期至战国末期,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
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②必知乱之所自起
③焉能治之
④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⑤当察乱何自起
⑥故亏父而自利
⑦虽父之不慈子
⑧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⑨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⑩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事务
从哪里发生
于是
治疗。 那样。
同“尝”,尝试
使受损失
即使。 慈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 别人的家。
卿大夫的封地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恶施不孝?
故不孝不慈亡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交相恶则乱
纷乱之事
全都在这里
怎么施行
同“无”
名词作动词,残害
鼓励
互相
再读课文,并翻译全文
翻译全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
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盗贼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抢劫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
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本研讨
1、圣人为什么要察明祸乱产生的根源?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祸乱产生的根源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2、第一段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3、在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说明治理混乱,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必要性的?
在本段中作者承上启下直指天下所以“乱”,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并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利己与亏人为利。先以伦理关系中的下(即臣、子、弟)对伦理关系中的上(即君、父、兄)的利己而亏上予以说明,又以伦理关系中的上(即君、父、兄)对伦理关系中的下(即臣、子、弟)的利己而亏下反复强调人与人之间因”自利“而”不相爱“。由此论证了因自利而使至亲互损的社会混乱现象。接着又以盗贼因自利的占有欲,爱其家,不爱别人家;爱其身,不爱他人身,导致抢夺残杀,引起社会混乱的现象为例,说明当时社会秩序的“乱”。接着进一步以大夫、诸侯之间爱其家,不爱异家,爱其国,不爱异国,导致社会连年混战的局面为例,论证说明治理混乱,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必要性。
4、文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文章以君臣、父子、兄弟、盗贼、大夫、诸侯因利互损,层层递进,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局面,接着以假设的推理方式得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结论。最后强调“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使文章中心突出,作者的意图得以充分体现。
5、对于治理天下,墨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的主张,他认为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
6、梳理文章,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这篇文章共四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3段),先从反面论述了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正是人们的“不相爱”,才造成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强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的后果。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
7、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强调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因此“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应该是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沉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8、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所主张的爱是有等级、远近、亲疏之分的,比如对父亲的爱和对他人的爱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关爱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的、不分远近的,不分亲疏的爱。
9、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思想流派。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提出了“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等级、远近、亲疏之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级、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墨子认为,“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0、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①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修饰,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部分(第2、3段):
对比论证:第2段反面立论:乱“皆起不相爱”。
第3段正面假设:“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共31张PPT)
《兼爱》
教学课件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兼 爱
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1
2
3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4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5
7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
人生选择题
2.如果你师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
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
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选择:
A.心灰意冷,封存善意
B.问心无愧,消失雨中
还是其他?
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简介:
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正音解词
恶(wù)施人
亡 (wú) 有 亡,同“无”,没。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
当, 尝”,尝试。
目录
Contents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起
承
转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合
6
7
理清段意
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问题探究1: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研读第二段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问题探究2: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研读第二段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研读第三段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问题探究: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研读第四段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探究问题一: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探究问题二: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探究问题三: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探究问题四:
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探究问题五: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
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
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今人评墨子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巴黎圣母院之殇,世界为之耸动。这是一场骤至的大火,一场文明的劫难。 就在人们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些不一样的声音却多了起来。有人说“巴黎圣母院大火是圆明园被烧的‘果报’”,有人说“这样的灾难活该”。 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将怎么从兼爱思想的角度来批驳呢?
巴黎圣母院之殇
兼爱思想帮助我们
化解冲突,创造和谐;
缓和冲击,建立平衡。
2020年,人类面临着种种灾难:澳大利亚大火、非洲蝗灾、新冠病毒,暴雨洪灾等等,这里有天灾,也有人祸。请结合《兼爱》,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思考
结 语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
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
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
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