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0 18:53:18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 语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保民而王
不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 才
以:用。 运:运转,转动。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
别人的心,才有了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
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
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状语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亥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萌芽,发端。 之:主谓取独。 是:这。犹:就像。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而:表转折。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保:安定。事:侍奉。
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 仁之端 火始然 泉始达 扩而充之——
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羞恶之心—— 义之端 辞让之心—— 礼之端 是非之心—— 智之端 梳理脉络
一、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论证思路
学习提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首先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然后,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再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
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
“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解释:仁就是做人的原则。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人生正道。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
仁心、仁政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i)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解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仁心、仁政
课文 强调内容
《论语》十二章 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君子之德
大学之道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的“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四端”及其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祭奠先烈,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们诵读经典,传承经典,现实意义是什么?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
自己需要坚守的阵地,我们都要耸立在我们所要坚守的阵地上
延续精神血脉,砥砺奋斗意志
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以天下为己任
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
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同“____”,________。
(2)若火之始然
“____”同“____”,________。
任务一


结交


燃烧
表示原因,……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伤害
名词作动词,赡养、侍奉
狠心,残忍
突然、忽然
①惊惧 ②哀痛,同情
博取名誉。要,求取
厌恶,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流通,指泉水涌出
安定
课后练习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语言特点(共25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堂导入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齐读孟子语录,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论世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价值观——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本分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研读文本
分析开篇的推论:
道理论证
仁心
仁政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研读文本
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仁政的关系?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四心”: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写作思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行 仁 政
扩充“四端”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写作思路
论证思路: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孟子好辩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 滕文公下》)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
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论辩特色
①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②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③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
④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孟子的论辩有何特色?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探讨研究
问题探究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1)不矛盾。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观点争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争鸣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争鸣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观点争鸣
拓展延伸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拓展延伸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共22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三、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四、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文学常识
《孟子》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从《孟子》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解 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检查预习
1.积累字音
怵惕(chù tì) 恻(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
检查预习
理解词语
忍人:夕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点。
3.展示翻译,讨论难点。
整体感知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整体感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整体感知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难点讨论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由是观之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事父母
斯:才
所以:用以,用来
是:这
谓:认为
事:侍奉,赡养
文意理解
1.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文意理解
2.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文意理解
3.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思考探究
1.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思考探究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拓展延伸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何?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拓展延伸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拓展延伸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布置作业
你读过孟子的哪些文章,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评价文字。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