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模拟膈肌的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生物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模拟膈肌的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0 22: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课时——模拟膈肌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模拟膈肌的运动》是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一个演示实验,是为了探究胸腔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本节是第三章的重点,也是这一册的学习难点之一。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进而让学生感悟到呼吸系统的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体时刻进行的呼吸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十分明白呼吸是如何进行的,也不是十分清楚呼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的扩大,不一定能说清楚。因此通过直观模拟膈肌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因果关系。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能力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协作能力及观察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小组协作制作膈肌运动模拟器。
难点:通过实验过程得出实验原理。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大多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依据学生的这一认知水平,我将把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出如下安排。
(一)、提出设想(5分钟)
创设问题激发思维:课本上的膈肌运动模拟器是否有不足之处?如何改良?并请学生介绍选材原因及预设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原实验器材产生质疑思考、讨论后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收集,并设计实验器材。在此过程中既启迪了敢于质疑权威的思维,又锻炼大家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二)、勇于实践(15分钟)
各小组制作时间为15分钟,制作过程中请填好实验单,制作完成后请根据实验现象试着得出实验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设想,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此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没有预计到的问题,意在通过小组协作合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完成实验单,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培养学生科学记录,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成果展示(14分钟)
1、集体展示。通过操作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检验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改良制作是否成功。
2、通过实验现象引出气压差的知识。得出感悟: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3、演示实验现象得出实验原理。
4、小组汇报展示。谈谈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请各小组在课后将实验单交回科代表处,以作后续探讨。
6、通过实验,大家有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梳理实验过程,深化知识理解。并在汇报中得到自我肯定,体现自我价值。
(四)、知识诞生(5分钟)
1、通过幻灯片展示,记忆描述框架。结合框架及膈肌运动模拟器在脑海中回忆整理,两分钟后,一起说出实验原理。
2、回忆上节知识,呼吸运动除了需要膈肌的运动还需要谁的参与?肋间肌。将呼吸运动笔记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巩固成果(5分钟)
1、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写出刚才得出的呼吸运动原理。其他同学在课本上默写,巩固学习成果。注意“肋、膈、廓”等文字的书写。
2、本课最后,请全班同学将呼吸运动原理齐读一遍,给本课划上圆满的句号。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模式,充分吸收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师小结(1分钟)
本堂课,从质疑权威到选材再到制作和得出原理,大家都非常用心。我感受到了大家对生物的学习的热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品质。相信大家也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后继续完善或创新你们的实验装置,全老师相信你们的潜能是无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感谢全班同学今天为全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你们是最优秀的!谢谢你们!下课!
5、教学反思
本课我认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
1、在环节一可以追问下学生预设的实验步骤,了解下他们的设计思路是否清晰。
2、汇报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对再次改良提出一个设想。
3、最后在学生上台书写时,我选择的是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该同学可能是迫于正确书写的压力,带上了一份小提示。导致最后的书写正确,但并没有检验到他是否真的学有所得。或许我可以在邀请学生上台之前,减轻下他们的压力,强调就算写错了也没有关系,我们正好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避免学生做出并不划算的决定。
4、整个课程各环节安排较满,可以尝试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多请学生回答实验原理,检验所得;少一些集体的记忆时间。 期待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让我获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