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八上美术 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八上美术 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7-10 20: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掌握了部分历史知识和文化材料,对于新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学生充满好奇,喜欢快乐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自己感受作品内涵,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欣赏评述有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要深刻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还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加强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激发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珍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入手,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将历史、地理、美学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加深对“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 2.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体会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激发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珍惜意识。
三、知识与技能
1.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2.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材,白纸,笔;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上课环境为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设问,逐步导入
(一) 课件展示图片,进行提问 :这幅图片展示的作品名称?作者?它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答:《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
(二)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 提问:《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答:《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称为“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当年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提问: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给大家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们的服饰 等等)
3、 我们共同来欣赏三组图片,体会和分析作品带给我们那些感受,并分析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二、课件辅助讲解,探究“霍去病墓石刻霍去病墓石刻”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成就?
2. 霍去病墓石刻体现了怎样的历史文化? 《马踏匈奴》(高168cm,长190cm)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体雕刻,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雕刻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安详而不失警惕,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马腿粗壮结实,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面容委琐,面目可憎,马腿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显得坚实稳固。骏马与人相互衬托不可分割,作品通过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在视觉上高低落差悬殊的抗衡场面,显示出汉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势不可挡的主题。 《跃马》(高150cm,长240cm)。 《卧马》(高114cm,长260cm) 一跃一卧,它体现了战斗的艰险,间接地表现了浴血疆场的勇士们的气概,也使人从战马身上联想到对无名英雄的怀念。 回答问题:
1.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成就?
这些石刻的珍贵还在于它们都灵活的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按照天然石块的自然造型因材施艺,充分发会创作者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利用石头的质感及石头本身的张力,在关键处加以雕凿,大面积运用浮雕和线刻来造型,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浑然大气,赋予顽石以生命力,使各种艺术形象借石而永生。正是这有着稳定、整体造型又有强烈动感的艺术形象造就了博大、深沉具有汉代雄风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感慨地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2.霍去病墓石刻体现了怎样的历史文化?
霍去病不幸早逝后,汉武帝给予他以破格厚葬,这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意志也是时代的要求和愿望。为把霍去病树立成“后来者”的楷模、为了纪念这位国家的功臣,汉武帝满怀痛惜之情为他举行盛大葬礼,亲示要为他修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同时把霍去病墓作为他自己陵墓(茂陵)的陪葬墓,以彰扬这位青年大将军的卓越功勋。
三、课件辅助讲解,探究“唐代人物画”
(一) 利用课件赏析唐代人物画,边看边思考:
1. 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 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 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簪花仕女图》 周昉 纵46厘米,横18厘米。画面描绘 的是五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面。全卷分为四段: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
《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还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回答问题: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讲究,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染织技术等,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之大,以至于现在华人在国外居住的地方还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代表人物——杨玉环 (二) 展示名家论述,加强学生理解
四、课件辅助讲解,探究“中西方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是不同的。
(1) 问题: 1.说一说图片上的建筑各自属于哪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
2.图示的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思想?强调了什么精神?
白云观(中国.北京)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白云观有“全真第一丛林”的美称,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英国.伦敦):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
(二) 展示名家论述,加强学生理解
五、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服饰文化”(课件辅助)
(一) 思考:
1. 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2. 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中西式,小皮包,烫发,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三十年代:剪发盛行,发式多变,旗袍更是进入盛时,称为中国女装的代表
时尚女装:现代社会,生活质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调使得我们的着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从服装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大变革
(2) 展示名家论述,加强学生理解
六、归纳总结、强化所学
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比如:雕塑,绘画,工艺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造型实物来给与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性,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深刻魅力和内涵,希望我们以后在欣赏美术(艺术)作品时,不能仅仅只从审美价值的方面去做审视,还要善于从作品中发掘其造型和形象因素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方面。
我们不但要热爱美术(艺术),更应该珍惜和保护美术(艺术)作品。
七、实践感受、启迪思维迁移
选择课外作品进行欣赏,从建筑、书画、青铜器、珍宝、陶瓷等展馆中的美术(艺术)作品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把自己从美术(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文化内涵以文字形式表述。
八、板书设计:唐代人物画
中西建筑文化
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