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海上风暴》(片段) 课型 欣赏课
年级 二年级(上) 教具 钢琴 多媒体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爱护自然,并能将生活经验运用于音响效果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知识技能目标:感受音乐情绪,能理解乐曲描绘的大海图画;感受音乐要素变化给音乐形象塑造带来的不同效果,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力;能用创编的方式表现大海的各种声响;能结合图形谱随乐曲的进行表现海上风暴的音乐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听辨乐曲声音、力度、速度的变化,想象乐曲描绘的大海画面;通过模仿、律动、声势互动、打击乐器、生生合作的方式,完整、深刻的理解、表现音乐作品《海上风暴》。
教材分析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是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戏剧配乐选编而成。诗剧《培尔·金特》以挪威民间传说为题材。剧情为: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无羁而又耽于幻想。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几致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奥萨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几年后,他在摩洛哥经商致富,因在航海时,海船突然爆炸,他的财产也全部毁灭。培尔又混入阿拉伯人部落,谎称先知,骗得众人的尊敬和信赖,并与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相爱。后来培尔辗转来到美洲,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成为百万富翁。经历了种种冒险之后,培尔漂海回国,途遇风暴,船只沉没,他又变得一贫如洗。这时,培尔·金特不禁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索尔维格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索尔维格的怀抱里。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像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为《培尔·金特》(OP.23)戏剧配乐共23曲。其中包括每一幕的前奏曲和舞曲等器乐曲12曲以及独唱曲、合唱曲等。因为戏剧演出极受人们欢迎,于是,1888年作者从中选出4曲编成第一部管弦乐组曲(OP.46)1891年作者对整部戏剧配乐做了修订,并另外选出4首乐曲编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海上风暴》为第二组曲的第3曲,《培尔·金特回故乡》,又名《海上风暴之夜》。这一曲选自戏剧第五幕间奏曲。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小快板,单主题,二部曲式结构。乐曲开始,先由木管呈现主题。弦乐用震音伴奏,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动机将乐曲的戏剧性气氛不断地推向**。乐曲中部,长笛、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替演奏半音阶构成的旋律。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上下翻滚的音型为之伴奏,描写海上的惊涛骇浪,气氛十分紧张。从第22小节开始,大鼓、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用震音奏出低沉的音响,进一步烘托了呼啸的狂风和充满恐怖感的电闪雷鸣。预示了船桅杆被狂风折断,船体破裂的险情即将来临。随后,高音声部奏出好似飓风般的音响由弱到强,一切消失在风暴中。海上风暴渐渐平息了,音乐变得越来越宁静,木管孤寂单调的长音象征海船沉没后的寂静,培尔·金特死里逃生,形影孤单,定音鼓沉闷的音响表现了他忧心忡忡的心境。
学生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属低年段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虽已掌握上课的基本课堂要求,但仍然比较好动,爱表现。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较为浓厚,对于打击乐器的学习十分喜爱,同时,对音色、音响的模仿和简单旋律的哼唱能很快的学会,模仿能力较强。所以,针对低年级欣赏课的学习,应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身心特点,运用讲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聆听为基础、为重点,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于音乐创设的情境当中,感受音乐的情绪,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感受音乐描绘的画面,结合打击乐器、声势、律动等音乐表现方法,这些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能更有效的体验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听辨音乐要素的变化,并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想象其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教学难点:能用律动、声势、打击乐器模仿大海的声响,分角色随乐曲完成表演活动。
教学流程 师 生 活 动 达标意图
师生问好 师生问好歌5 5 3 | 4 4 2 | 1 2 3 4 | 5 5 5 你 唱 歌, 我 跳 舞, 大家 一起 做游 戏ⅰ ⅰ 5 | 6 6 3 |同 学 好, 老 师 好,5 5 6 7 | ⅰ ⅰ 1 || 唱 歌 游 戏 真 快 乐。 常规教学
导入 话题导入,1、开启一段航海之旅2、请出船长——培尔·金特,出示航海路线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音乐故事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出发航海的氛围。
形成部分 新课教学1、完整聆听:设问:这是片怎样的大海?是风平浪静的 ?还是波涛汹涌的。2、分段聆听:播放“引子”乐段(第一乐段):① 提问:你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吗?(引导学生,音乐的力度较强,表现危险,描绘出翻腾的大海,海面不远处有一大团乌云,天色变得昏暗,我们可能遇上风暴了)出示乐段主题——风暴来袭。② 抖动乌云纸片模仿乌云时而轻柔时而凶猛的步伐,对照图形谱随音乐,表现风暴来袭的场景。播放第二乐段:① 设问:大乌云和我们的距离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海浪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呢?(师哼唱旋律,引导学生声音的力度又弱到强,大乌云靠近,海浪变高,风暴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出示乐段主题——风暴靠近。② 拍腿模仿海浪拍击船只的生效,随音乐对照图形谱表现。播放第三乐段:① 设问:音乐中出现了一种明亮的高音旋律,请你边听边观察老师的动作,数一数这种节奏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你觉得它像是什么?② 师弹奏半音阶旋律。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现出的呼啸的旋风。手指画旋律线随音乐表现呼啸的旋风。③引导学生大风将乌云吹到我们在我们的头顶正上方,乌云压顶下起了小雨。出示乐段主题——风雨交加。 播放第四乐段: 师:有的同学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惊吓到了你们?(引导强音的出现,好像打了响雷。) 师出示镲,敲击镲模仿打雷的声音,请学生试着用别的方式让镲发出声音。 摩擦镲模仿闪电的嗞嗞声,出示乐段主题——电闪雷鸣。④ 对照图形谱随音乐用镲和拍手表现第4乐段。播放第五乐段:设问:这一段音乐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变弱了,还是变强了(引导学生声音的力度变小,表现出雷电消失了,乌云飘远了,鼓声表现天空中的闷雷)师出示鼓,请学生用打鼓的方式表现闷雷的声音。对照图形谱随音乐用打鼓和拍打板凳的方式表现第5乐段出示乐段主题——风暴远去。播放第六乐段:① 设问:你觉得此刻的大海是怎样的?你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描绘的安详平静的大海,海面升起了太阳,出现了美丽的海鸥。)出示乐段主题——归于平静。② 模仿海鸥挥动翅膀的样子,律动表现第6乐段3、 揭示课题。① 请学生为作品命名。② 揭示课题——《海上风暴》(管弦乐),介绍作曲家格里格(挪威)。 通过对乐曲的完整聆听和音响上深刻感受,初步领会音乐描绘的场景,对音乐有整体的感知。感受乐曲较强的力度,体会乐曲的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语言说说音乐描绘的场景。根据音乐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感受海上风暴步步逼近的画面,体会音乐力度变化给音乐形象带来的不同效果听辨音乐中出现的明亮的音色,根据其旋律的进行,结合想象,感受狂风呼啸的场景。根据音乐中强音的出现,结合想象,体会音乐力度的强度表现的音响效果。 听辨音乐由大到小的力度变化及低沉的音色,结合想象,体会风暴渐渐远去的场景。 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弱的变化,旋律平稳进行,感受音乐描画的平静祥和的场景。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束部分 完整聆听,表现音乐结合完整的图形谱,随音乐的进行,用律动、声势、打击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海上风暴》。四、小结 介绍乐曲《海上风暴》作品背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表现音乐。 通过对大海上各种声响的模仿,加深对乐曲各乐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鼓励学生全面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创编的兴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