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案
课前思考
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的传统内容,也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认识周长和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放在一节课教学。周长的概念仅仅作为一个铺垫,重头戏放在求周长的计算公式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认识周长作为单独的一节呈现出来,强调度量的基本方法,注重现实生活和几何图形中所表现的周长的各种变式,突出周长概念的本质。图形的周长是一个数量概念,而围绕图形一周的边线是一个空间概念。“数”是抽象的,而“形”比较直观,“数”通过“形”来显示,“形”通过“数”来计算。这里,周长概念的建立有一个从“形”到“数”的转换过程。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和它的边线,同时还要通过“描一描边线”与“测量图形的周长”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什么是一周”,再过渡到“长度”,实现由“形”,到“数”的周长概念的建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一周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难点: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小蚂蚁参加跑步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小蚂蚁是不是理解了比赛规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觉得小蚂蚁应该沿着怎样的路线参加比赛呢?为什么?
生1:小蚂蚁沿图1的路线跑不对,规则是跑一圈,它没跑完一周。师(顺手板书“一周”):怎样才算一周呢?
生l:从哪里开始再回到哪里。
师:我明白了,一周也就是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图2就是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这么说,按图2的路线跑应该没问题了?
生2:不对不对,跑着跑着就跑到里面去了。
生3:跑到里面也不行,应该沿着边跑一圈。按图3的路线跑就对了。
生4:就是应该按图3的路线跑。从一个地方开始,沿着边线跑一周,还是回到开始的地方。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还是”,强调从哪儿开始还要回到哪里,这样才算一周。小蚂蚁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起点吗?
生5:可以的。随便选一个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再回到这个点就可以了。
师:其实,小蚂蚁按图3的路线爬,就是沿着这个树叶的边线爬一圈,这样就符合比赛规则了。你觉得要描出正确的比赛路线,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6: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不能画到里面去。
生7:还要选择一个起点,最后回到这个起点。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物体,请大家拿出彩笔,描出它们的边线。
师:在刚才描边线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受?说说看。
生8:就跟画一笔画一样,从一个起点开始再回到那个起点。
生9:银杏叶子里面的叶脉就不要描了,只画最外面的边线部分就可以。
师:刚才大家沿着这些图形的边线,从起点再回到起点描了一周,其实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二、迁移中抽象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还有一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生l: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它的周长就是从这里开始,一直往前走,沿着边沿走一圈,再回到刚才的起点,这就是它的周长。
师: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指一周,它们的长度才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一定要说清边线一周的长度才是周长。
生2:课桌桌面也是长方形,我沿着边线指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
师:谁上来指一指黑板的周长?
生3:(走上讲台,边指边说):这四条边的总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师:说得好,黑板四条边加起来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4:我的鞋底也有周长,鞋底的边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我们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想想什么是周长呢?
生5:物体的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物体的表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图形,这样说来,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刚才大家寻找里身边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下面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他们都有周长吗?
4 5
生6:1、3、4、5都有周长,2角没有周长。
师:为什么角没有周长昵?
生6:因为角没有封上口,没办法描边线一周。
生7:就是没办法从一个起点再回到起点,没有一周。
师:什么样的图形才能从起点回到起点?
生8:连在一起不断开的图形。角的两条边是断开的,没连在一起。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按照大家的说法,能从起点经过一周再回到开始的那个点,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这里的图形必须是封闭图形。(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测量中内化周长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下面请大家拿出学具袋,袋子里面有几样测量工具可供选择(直尺、绳子)。小组合作,选一个你们想研究的图形,先测量出必要的数据,再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出示多媒体课件)
要求:测量必要的数据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测士时取整厘米数)。
(学生分组测量图形的周长)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组选择的是哪个图形,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测量的?
小组l:我们组选的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四条边加起来的长度。用尺子测量的结果如下一一3厘米、2厘米、3厘米、2厘米,四条边一共起10厘米。
小组2:我们组也是选的长方形,我们测量了两条边,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算的时候按四条边算就行了。
师:利用长方形的特征解决了问题很便捷,想得不错。
生1:如果是正方形,那就更简便了,测量一条边的长度后乘4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为什么只测量一条边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2: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条边长短都一样。
师:很会联想,能根据周长的定义和图形的特征,想出比较简便的求周长的办法。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那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要想求出它的周长,必须先量出四条边的长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1厘米、2厘米、3厘米和3厘米,合在一起是9厘米,这个图形的周长是9厘米。
小组4:我们组选的是三角信息,它的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结果是12厘米。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实践中应用周长
课后小实践:测量自己的腰围头围或自己感兴趣的图形的周长。
课后解读
概念的形成一般是指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最的具体例子出发,以感觉、直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
1、丰富的情境是概念产生的沃土
首先创设“小蚂蚁参加运动会的比赛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走才是正确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在对话中互相启发,强化了对“边线”及’一周”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现多种——图形、小兔子、汽车,以及各种平面图形,由各种实物到其他图形,由生活中接触到的图形到抽象出的几何图形,由封闭的图形适时引入不封闭的图形,通过找、描它们的边线让学生类比着说出来它们的“一周”.感悟到这个“一周”是有长度的。在创设的多种情境中,学生的头脑中有实物,更有抽象的图形,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2、亲身的经历让概念'“刻骨铭心”
学生建立图形概念需要大量的感知和体验机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际测量、多次体验,从感知到内化,抽象出了周长这个概念的本质,亲身经历了认知的过程。首先通过小蚂蚁参加比赛的路线感知周长,一是要沿树叶的边线爬,二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这是对周长的首次感知,学生在大脑中初步留下了周长的间观念。接着描一描、找一找、指一指身边物体的表面以及平面图形的“边沿”,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就到哪里结束,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然后上台指一指,同桌议一议强化对“一周”的理解。接下来过渡到“一周的长度”。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有一周,这一周还有一定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在层层递进的充分感知中,引导学生用语言概括“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又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有没有周长,在对“角有没有周长”的辨析中,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周长是指’封闭图形的周长”这一本质特征。然后安排了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环节,提供了长方形、圆形、普通的四边形,让学生测量必要的条件算出图形的周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如何计算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后的小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腰围、头围以及感兴趣的物体的周长,来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什么是周长”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对比、调整,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清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周长的计算”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也为混淆“周长和面积”植下了理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