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7-05 11: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1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知识点:
1、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单位
3、长度的测量
4、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5、时间的测量
6、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一、国际单位制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2、国际单位制: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3、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二、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纳米(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其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要正确理解“单位换算”就是“等量代换”,即把“旧单位”用“等量的新单位”替换下来。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刻度尺,包括各种直尺、卷尺、米尺,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使用。(2)、精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通常在机械加工进行的精密测量时使用。2、刻度尺的作用前要做到“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刻度量起(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量程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它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例如:零刻度线没有磨损,量程为0~100cm,分度值为1cm3、要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做到“五对”(1)、选对:是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有米、厘米、毫米等,而测量对象不同所须精确的程度也不同,所以首先要搞清被测物体大概有多长,测量精度要求有多高,这样就可以合理选择不同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2)、放对:指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前的数字。(3)、看对:是指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4)、读对:是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对齐刻度时估读“0”占位。如果以分度值为单位,读出的数字应该有一位小数。(5)、记对:是指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注上单位。例如:零刻度线与物体起点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刻度线紧靠物体先读出准确值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四、测量长度的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微小量的长度,可把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2、棉线法:(化曲为直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滚轮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线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4、取样法:(化整为零法)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场合。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如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以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0和质量m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以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 。5、纸重叠带法:用于测圆柱体的周长,将纸带平行于圆柱体的横截面紧紧围住圆柱体,在纸带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一小孔,展开纸带,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孔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的周长。6、替代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用与它长度相等的物体来代替,比如用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球的直径、硬币的直径等。五、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 )。换算关系:2、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停表、电子表。停表、电子表的测量精度比普通的钟表要高。3、认识各种钟表是读数的关键,首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识别时针(粗短)、分针(中细)、秒针(长细)。读数时按“时、分、秒”顺序读数后相加即可。例如下面是停表的测量值六、错误和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由于测量工具不精确,测量环境变化、测量方法不同、测量者不同等对测量结果都会有影响,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求平均值时,对于除不尽的数,则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确定最后一位数。3、错误: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时粗心等原因往往会造成测量错误。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错误的产生。例题分析:小明用一把毫米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先后测量了5次,记录的结果如下:①8.5cm ②8.51cm③8.52cm④8.52cm⑤ 8.72cm。其中记录的数据中属于错误数据的是 ,该物体的长度是
。解析:使用的毫米刻度尺的值是1mm,按测量要求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所以第一次测量的数据8.5cm没有估读,是错误数据;第五次测量的数据与其他测量数据偏差太大,应该判定是错误数据,可能是刻度尺使用不当或记录数据时粗心造成的。其余三组数据的平均值:物体长度:8.5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