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看图猜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春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熔铸一生血泪 吟就千古绝唱
——《登高》探究学习
《登高》公元767
杜甫(公元712-770年),祖籍河南巩县,从48到58岁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登高》是在 时,杜甫身在 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去世,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这一年秋天的 前后,杜甫独自登高远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言律诗——《登高》。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夔州
重阳节
写作背景
任务一: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节奏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 哪几句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zhǔ
任务二:细解意象、细品意境
请同学们齐读首联、颔联写景诗句,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首联、颔联选取的意象分别营造怎样的意境?用了什么手法?
意象:赋予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景物的修饰词(意象) 意 境 朗读情感
( 急 )风
( 高 )天 ( 啸 )猿 ( 清 )渚( 白 )沙 (飞回 )鸟 ( 萧萧 )落木
( 滚滚 ) 长江 哀婉、孤独
广阔
凄婉
冷清
孤独
凄寒
萧瑟
开阔
沉郁、高昂
分析《登高》首联是如何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相结合
俯仰结合的写景角度变化
动静结合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写哀景抒心中的凄凉之情。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落木”和“长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壮志难酬 意境开阔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
生命短暂。
长江:一泻千里,时间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仰观山景,俯瞰江景,以宇宙的无穷和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与无奈
任务三:细悟请感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悲苦,你读出了几层呢?试做具体分析。
八层悲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一可悲
悲秋,时之惨凄也,二可悲
作客,羁旅也,三可悲
百年,暮齿也,五可悲
常作客,久旅也,四可悲
多病,衰疾也,六可悲
登台,台,高迥处也,七可悲
独登台,无亲朋也,八可悲
任务三:细悟请感
结合尾联,谈谈杜甫悲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四字力重千钧,蕴涵丰厚,有晚景凄凉的慨叹,老病缠身的哀伤,半生漂泊的愁苦,更有忧国忧民的情志 。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暮年、多病、孤独、漂泊)
悲国家社会之秋(国家混乱、民众潦倒)
悲秋
拓展延伸
时光穿梭,假如你在登高遇到杜甫,你想和他说些什么?
我想告诉他:千载之下,公不孤独,你有知音。穿过历史的长河,有人追着你的足迹,就像你追着宋玉的足迹“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为之怅望的,也有人和你一同怅望;你为之洒泪的,也有人与你一同洒泪;你那些心情,有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艰难苦恨繁双鬓”,我感受到你沉郁的热血,仍在铮铮呐喊,你以决绝的悲愤携卷着国仇家恨,将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大地山河,在那万方多难的时代,你注定要以你坚韧的灵魂,救赎着万千悲苦却炽热的心灵。看着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衣,艰难登高的清冷身影,我懂了你的执着。盛唐错过了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承载不了你才气,如今的我只有默默钦叹,用我这微薄的文字来读你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