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0: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
课文简介:
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魏征剧照
述怀
唐 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译文】
中原群雄纷起争夺天下,大丈夫应该投笔从戎。满腹韬略不被人采纳,慷慨的报国志向依旧坚定。快马加鞭谒见当今皇帝,便驱马出潼关远征。要像汉代终军请缨说服南越王归顺朝廷,要像汉初郦食其劝降东方属国成为大唐屏藩。道路崎岖难行,奋力攀登高山;触目所及,辽阔的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的鸟儿发出凄寒的叫声,夜里猿猴的啼叫声在空旷的深山中回荡。既为远望千里路漫漫而伤悲,还因不尽的艰难险阻而多次心惊魄动。怎么会不畏惧艰难险阻呢,是因为内心深深怀着国士报恩的赤城。要像季布一样信守承诺,要像侯嬴一样重守信义。人生贵在知恩图报,谁还会再计较功名!
这首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征投唐没有多久,希望有所贡献,便主动请命赴中原说服招纳李密旧部。在赴命的途中,写下这首抒发胸襟抱负以及表达重意气,报国恩之情怀的诗。诗从当时社会现实写起,述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接着写前去拜谒当今天子,主动请缨的激昂情怀。进而以沉郁的笔调描绘旅途的艰险,后却以一“岂”字作提顿,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以报国士之恩。最后四句直接坦陈自己重信义、不图功名的磊落胸襟。
全是虽然仅仅二十句,但慷慨陈词,英风豪气回荡其间,一扫六朝以来诗歌纤细柔糜的颓风。
2、题解
谏:谏言,进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岁。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3、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严辞责备:“你挑拨我兄弟相斗,该怎么说?”当时许多人都替魏征捏一把汗,但他却坦然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不会有现在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对于魏征的直率忠心,李世民十分欣赏.对他不予追究,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太宗怀鹞”,见于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近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魏征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想停下来,那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那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4、评价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浚jùn其泉源 虑壅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miù谬赏 垂拱gǒng而治
2、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三、逐段细读,分析讲解
1、第一段
文言知识点:
长:生长。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疏通水道。
下愚: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喜庆,福禄。
内容分析: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2、第二段
文言知识点: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察。
振:通“震”,威吓。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内容分析: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3、第三段
文言知识点:
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冲,谦虚。牧,养。
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内容分析: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第二课时
1、从全文看,魏征心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魏征心中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有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君王可以无为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
意义: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3、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4、你还知道历史上的哪些谏臣?分享其劝谏故事。
明确: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屈原、比干、触龙、邹忌、海瑞等。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阅读。
推荐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