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1: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2022上海高考作文
审题构思范文
真题再现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真题详析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短短的一段话,有三对关系:小时候VS长大后,发问VS结论,担忧VS正常。题目要求面对这三对关系进行思考。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小时候的人们是儿童,长大后的人们是成人;喜欢发问是因为好奇心,看重结论是因为成熟;担忧的是长大后看重结论,觉得正常的也是长大后看重结论。
真题详析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为何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需要探究背后的原因。有儿童的天性、社会的影响等原因。
你会担忧,还是觉得正常?选择一种态度进行分析说明。
真题立意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担忧角度:人不能没有发问精神;只看重结论,倒退落后;
正常角度:发问、结论都当时;前半生发问,后半生解答。
参考立意:将发问进行到底;没有发问,勿谈结论;
发问、结论都当时;前半生发问,后半生解答。
注意:不能只针对发问或只针对结论谈论,要分析二者的关系。
文章构思
“引”“议”“联”“结”式
引述材料
提出观点
联系(举例、对比、因果、辩证、归纳等思维)
总结观点(升华)
设想潜在阅读对象(比如自己的同龄人,或者成年人)
范文写作
将发问进行到底
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注重结论。我对此报以担忧,我认为,一定要将发问进行到底。(引,议)
整天追在大人身后问东问西,整天与同龄人探索广阔天地,面对无数精彩的故事,总是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面对神奇的科学实验,总想探知它背后的奥秘,这些小时候发问的场景,即使没有回忆的滤镜,也让人兴奋。好奇心总是让人热血澎湃,我们怎能不将发问进行到底呢?
不仅如此,小时候的发问会丰富一个人的世界,更有助于他的成长成熟。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一定拥有庞大的根部一样。很难想象物理学家杨振宁小时候不发问,也很难想象小时候发问的人长大后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应该将发问进行到底。
范文写作
小时候会被有趣的事物吸引,会被华丽的表面沉醉。长大以后,觉得曾经好奇的样子有点傻,开始接受社会现实,不再发问,只把别人的结论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再好奇,不再进行这些耗费巨大精力却貌似收效甚微的行为。
其实,这不仅辜负了小时候的好奇心,也让人生止步不前。我们不能永远活在童年,但我们可以带着童年的这种好奇心步入成年。让童年的梦想生根发芽,让童年美好的蓝图梦想成真。只有继续发问,长大后的死气沉沉才会被涤荡干净,人生才能再登高峰。
并且,如果成年人都只注重结论,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少年又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呢?不难想象,整个社会会“万马齐喑”,那国家和民族又会迎接怎样的明天呢?不敢想象。
范文写作
处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有那么多成年人依然没有放弃发问。没有发问,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粮食安全将始终是一个危机;没有发问,不会有北斗导航,国家发展将始终受制于人;没有发问,就不会有国产航母,国家安全将始终是一纸空文。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的话依旧在耳边响起。让自己继续发问,不负少年好奇,不负责任担当。
发问,源于儿童的好奇心,要发展于责任担当。长大后,在注重结论的时候,不要忘记发问,它能让自己永远保持进步,它也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强大。所以,请将发问进行到底。(结)
范文写作
发问、结论都当时
小时候因好奇而发问,长大后因成熟而重结论,都是正常的,不用杞人忧天。
小时候,面对一无所知的世界,基于人的好奇天性,总是喜欢发问,充满活力,让人有一种“发问我有,天下在手”的感觉。而长大后,对世界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身上也肩负了一定的责任,开始追求稳定,注重结论,通过更加实在的方式把握住世界。这是客观规律,需要正视。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因为少年的诸多可能性,而成年后,我们大多是“老黄牛”,这是现实所致。理想还是要有的,但也得认清现实。“愿你出走半生,归来认识少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们不能无视客观规律,而杞人忧天。
范文写作
这就好像,我们要求一个少年成熟稳重,要求一个成年活泼好奇,这是多么滑稽可笑。一旦这样的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们要么觉得励志,要么觉得可笑,可能觉得少年的压力过大,也会觉得成人还没长大。
少年背母求学,这是让少年及早结束浪漫的童年,进入他还没有准备好的成年,这是不正常的。身价上亿,如果一味空想,忘了自己的责任,更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我们不能不有所警觉。
当然,面对这种规律,我们接受认清,是不是就结束了?事在人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范文写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话至今依然得到人们的赞同。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少年,让他们能自由地发问、持久地发问。让少年的发问能深入下去,不再只是如烟花般灿烂。这样,成年注重的结论,就有可能源于少年时的发问。而对于成年,我们更应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去超越“少发问,老结论”的定律,让发问精神发扬光大。
基于这种认识,国家才会如此重视少年的教育;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国家才会大力鼓励职业教育。将小时候源于天性的发问,变成长大后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奋斗,这是对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价值的深刻认识。
范文写作
面对小时候发问长大后却注重结论,我们不必担忧,因为它是一种规律,它有自身的合理性,我们只有认清了这种规律,才能真正利用好这种规律。要想认清这种规律,就必须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这颗平常心下,才能真正生出希望。
发问、结论都当时,唯有追求永不变。
往年上海真题
(2021年)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往年上海真题
(2020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往年上海真题
(2019年)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总结
关键在于要调动多种思维方法,要有比较思维、辩证思维、因果思维、归纳思维、推理思维,要从个体升华到社会、国家、民族等高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