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1 11: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 6 课

五 代 十 国
隋 唐 盛 世

从南北朝到隋朝的嬗变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
北魏
西魏—北周——隋
东魏—北齐
581
589
577年,宇文邕攻入邺城,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
假如宇文邕再长命些......
一、隋 朝 的 兴 亡 (581~618)
1、隋朝的建立:581、杨坚、长安
杨隋代周,结束分裂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开皇之治,瑕不掩瑜
隋文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厉行勤俭,广设粮仓,在他治下隋朝国富民强,史称“开皇之治”,然隋文帝“天性沉猜……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
一、隋 朝 的 兴 亡 (581~618)
1、隋朝的建立:581、杨坚、长安
①民族大融合的发展以及南北朝后期出现统一的趋势;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一系列改革。
探究一: 南朝和北朝,谁更有机会统一全国?
隋朝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隋文帝杨坚……前后在位不过二十四年。经过他的苦心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局面。史载:“隋代资储遍天下” ,“比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竺培升《略论隋文帝时期“国计之富”的原因》
一、隋 朝 的 兴 亡 (581~618)
1、隋朝的建立:581、杨坚、长安
2、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和义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隋书·长孙平传》:"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
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一定的作用。
营建洛阳
夏朝: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西周:定都镐京,同时经营东都洛阳,后周平王东迁洛阳;
西汉初:初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曹魏:定都洛阳;
西晋:定都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
隋朝: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朝: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都城;
后梁、唐、晋:以洛阳为都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祸在一时,功在千古......
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唐)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一、隋 朝 的 兴 亡 (581~618)
1、隋朝的建立:581、杨坚、长安
2、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和义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3、隋朝的灭亡
运河网络把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以富足的南方供养都城长安、洛阳,并为北方边境提供战略保护。
隋 朝 开 通 运 河 的 用 意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
——《资治通鉴》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国富
民苦
政治 改革官制
颁大业律
迁都洛阳
军事 攻灭吐谷(yù)浑
征讨古城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征讨琉球
三征高句丽(ɡāo gōu lí)
经济 开凿大运河
文化 始建科举进士科
藏书事业
外交 巡视西域各国
与新罗、倭国、赤土国等往来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一、隋 朝 的 兴 亡 (581~618)
1、隋朝的建立:581、杨坚、长安
2、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和义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3、隋朝的灭亡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志》
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杨 玄 感 兵 变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唐高祖李渊(566-63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
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大坏蛋隋炀帝,...政治完人的唐太宗。
第二,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剑桥中国隋唐史》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唐高祖李渊(566-635)
2、唐朝前期的繁荣
(1)唐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
唐太宗李世民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唐高祖李渊(566-635)
2、唐朝前期的繁荣
(1)唐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
武则天
武则天虽然任用酷吏,诛锄异己,但是在政治上却也能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 破格用人。她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又开武举,选拔军将。开元名相姚崇、宋璟都是她这时发现提拔起来的,所以史称“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武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国人口继续上升,在武则天统治结束时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登记户口为615万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无字碑
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唐高祖李渊(566-635)
2、唐朝前期的繁荣
(1)唐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
唐玄宗
李隆基(685—762年),712年至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统治前期,注意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唐高祖李渊(566-635)
2、唐朝前期的繁荣
(1)唐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
唐玄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曲辕犁
筒车
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农 业
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南青北白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今人热衷于文房陈设。
手工业
商 业
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
市场发达,有固定贸易的场所、专门的管理官员。邸店柜坊、飞钱、夜市、草市
商人众多,有大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李渊、长安
2、唐朝前期的繁荣
(1)统治者励精图治: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唐玄宗
(2)民族交融: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管理(突厥、吐蕃、靺鞨)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
灭东突厥
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与吐蕃和亲(7世纪)、会盟(9世纪)
※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统治核心集团,即关陇军事贵族的主要成员,大多数也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因而,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本身的民族偏见就比较少。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熹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李世民
←唐墓马球壁画
马球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成为有唐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
章怀太子墓前《客使图》→
该壁画中的人物不仅衣着不同,形貌各异,就连神情、举止也显示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特征。
←隋骑马女陶俑
隋文帝“唯妇言是用”,唐太宗也喜欢同长孙皇后探讨国家大事。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
永泰公主墓壁画→
她们衣着开放,可以袒胸露臂、胡装出行,同男人一样骑马、射箭、拔河、打球。
三、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1、衰落:安史之乱
背景: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通典》
三、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1、衰落:安史之乱
背景: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②军事失当:“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导致朝廷势弱,边陲势强 ;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安禄山
渔阳鼙鼓动地来,千乘万骑西南行
755年,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十二日,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763年,唐朝平定叛乱。
三、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背景: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②军事失当:“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导致朝廷势弱,边陲势强 ;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影响: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②经济上: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1、衰落:安史之乱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被任命)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序》
三、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2、灭亡:黄巢起义与朱温代唐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至此,经21帝,历时289年的唐朝灭亡了,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五代”;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十国”。
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代后周这一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
四、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2、特点: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统一的钟声
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
十年致太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