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15: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15: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09 11:25:04

文档简介

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15: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如图所示,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可推测镁与锌具有不同的(  )
A.颜色 B.熔点 C.金属延展性 D.金属活动性
2.(2022·绍兴)小敏称取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2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银溶液中(如图所示),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A.铁和铜都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7:8
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
C.铁有剩余,铜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6
D.铜有剩余,铁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4
3.(2022·绍兴)春秋初期,绍兴一带是南方的一个冶铁中心,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含较多杂质的海绵铁。其中主要化学反应为:3CO+Fe2O3 2Fe+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铁是一种纯净物
B.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只有2种
D.炼铁过程中,木炭只是作为燃料使用
4.(2022·舟山)取一段镁条放入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用手摸试管外壁会感觉发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无明显现象 B.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C.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 D.反应说明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5.(2022·丽水)一般地说,金属越活泼,冶炼越困难,人类使用该金属的时间就越迟。如图为铁、铜、钠、锌四种金属的最早冶炼历史年代,则甲代表的金属是(  )
A.铁 B.铜 C.钠 D.锌
6.(2022·丽水)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7.(2022·杭州)2008年北京奥运会“样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样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8.(2022·杭州)在利用黄铜(一种合金)制作机器零件的过程中会产生黄铜屑,经测定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会有气泡产生
B.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黄铜屑会全部溶解
C.根据黄铜屑的成分,可确定黄铜中含有锌和铜两种金属
D.根据黄铜屑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可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9.(2022·湖州)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CO2 H2CO3
B.Fe2O3 Fe
C.S FeS
D.CuOCu(OH)2
10.(2022·湖州)我国是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湿法炼铜涉及到的主要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这一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2022·湖州)长征五号系列新一级运载火箭发动机“液发77”是我国推力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并且非常环保,因为其燃料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在物质分类上,水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12.(2022·宁波)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O 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13.(2022·宁波)将锌粉持续加入到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13.0g时,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是反应中的相关量随加入锌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4.(2022·温州)“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15.(2022·金华)性能神奇的金属钛(Ti)是航空、军工、电力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常温下钛不与非金属及强酸反应,加热时却可以和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反应。金红石(主要成分TiO2)是钛矿石之一,目前利用金红石大规模生产钛的过程是:
①在高温条件下在往金红石与碳粉混合物中通入氯气,反应制得四氯化钛(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②在氩气的气流中,高温下用过量的镁跟四氯化钛反应制得钛和氯化镁。
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过程②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16.(2022·金华)某混合气体X由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X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装置(假定每步反应均完全),现象分别为:A中溶液变浑浊;B中固体变为红色;C中粉末变为蓝色;D中溶液变浑浊。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能得出CO气体一定存在的证据是   ;
(2)只要在图1中加装一个图2装置,就能确定原混合气体X中是否含有H2。
①写出图2装置中试剂名称   ;
②该装置连接在图1中哪两个装置之间   (用字母表示)。
17.(2022·舟山)家务劳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能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
(1)洗涤铝制容器时,不能用钢丝球擦洗,以免破坏   导致金
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
(2)烹饪时如遇油锅着火,灭火的措施是   ,以免引起火灾。
18.(2022·舟山)小舟归纳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请写出符合图中转化规律①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使用湿法炼铜,其原理是:第一步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第二步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其中利用了图中转化规律⑧的是第   步。
19.(2022·舟山)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理、钠、钾等金属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20.(2022·台州)《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 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ZnO中锌元系的化合价为   价。
21.(2022·宁波)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Na2CO3、Na2SO4、MgCl2、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则:
(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2·宁波)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用砂纸打磨,除尽表面的灰黑色固体,根据剩余固体质量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   。
(2)常温常压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化学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 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同学们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
②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    (填字母)。
③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23.(2022·绍兴)下图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十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乙是   反应。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B.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24.(2022·丽水)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Mg(OH)Cl]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Mg(NO3)2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   。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的    。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平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
[继续探究]......
四、解答题
25.(2022·宁波)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维生素C由   种元素组成。
(2)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
(3)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金属在氧气中燃烧时,金属的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发生反应,且反应越剧烈,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如图所示,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可推测镁与锌具有不同的金属活动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解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解答】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2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质量关系是: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Cu+2AgNO3═Cu(NO3)2+2Ag
64 216
A.铁和铜都有剩余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因为硝酸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因此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故A错误;
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则金属铜和银全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金属的质量均为m,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每64份质量的铜能与340份质量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能与340份质量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等质量的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消耗的铜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故铁有剩余时,铜能完全反应,甲、乙生成的质量在7:8~1:1之间,故C正确;
D.等质量的铜和银,铜有剩余,则铁一定有剩余,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氧化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根据木炭的作用判断。
【解答】A.海绵铁中很有杂质,为混合物,故A错误;
B.在Fe2O3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故B正确;
C.CO、Fe2O3和CO2,三者都是氧化物,故C错误;
D.在炼铁的过程中,木炭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镁与盐酸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同时放热分析。
【解答】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产生气体,不符合题意;
B、 用手摸试管外壁会感觉发烫 说明该反应放热,不符合题意;
C、每反应24份质量的镁,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镁置换出盐酸中的氢,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铁、铜、钠、锌的活动顺序为钠>锌>铁>铜分析。
【解答】 金属越活泼,冶炼越困难,人类使用该金属的时间就越迟,铁、铜、钠、锌的活动顺序为钠>锌>铁>铜,甲为使用最早的金属,应为铜;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各转化过程,结合铁发生置换反应转化为亚铁离子、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及铁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A、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元素,不符合题意;
B、 新鲜猪肝中的铁与硝酸反应转化为铁离子,说明铁是化合态形式存在的 ,不符合题意;
C、 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过滤后有滤渣, 说明为悬浊液 ,不符合题意;
D、 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 ,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祥云”外壳的主要成分为铝合金,而不是非金属单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燃料丙烷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丙烷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故C、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注意锌和酸的反应;
(2)注意铜是否与酸反应;
(3)根据黄铜屑的成分判断;
(4)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A.黄铜屑中存在金属锌,它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黄铜屑不会全部溶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Zn、ZnO、Cu和CuO”可知,黄铜屑中只有锌和铜两种元素,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锌和稀硫酸反应,则锌的活动性大于氢;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那么铜的活动性小于氢,则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方法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故A不合题意;
B.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B不合题意;
C.硫和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铁,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铜和水不能直接反应,需要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可知,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2)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3)碱由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
(4)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
【解答】水的化学式为H2O,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因此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
(3)比较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的大小即可;
(4)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水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H2O H2+CO2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有2个,氢原子有2个,碳原子只有1个,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在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CO和H2O,都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那么它们都是氧化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将锌粉持续加入到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溶液质量减小。硝酸银反应结束,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增加。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说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340 189 216
6.5g 34g 18.9g 21.6g
Zn+Cu(NO3)2=Zn(NO3)2+Cu
65 188 189 64
6.5g 18.8g 18.9g 6.4g
A.由以上分析可知,混合溶液中硝酸银质量为34g,当加入锌从0到6.5g,锌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质量减小,锌为6.5g,硝酸银质量为0,故A错误;
B.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此时硝酸铜质量不变,当锌大于6.5g锌与硝酸铜反应,硝酸铜质量减小,当锌质量为13g时硝酸铜完全反应,硝酸铜质量为0,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6.5g锌反应生成银质量为21.6g,当锌的质量为13g时生成固体总质量为21.6g+6.4g=28.0g,故C正确;
D.当锌为6.5g时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当锌质量为13g,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符合题意;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B符合题意;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不合题意;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D符合题意。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E不合题意。
故选ABD。
15.【答案】(1)TiO2+2C+2Cl2 TiCl4+2CO
(2)置换反应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方程式分析;
(2)根据置换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分析。
【解答】(1) 过程①为二氧化钛与碳、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O2+2C+2Cl2 TiCl4+2CO ;
(2) 过程②为镁跟四氯化钛反应制得钛和氯化镁 ,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 TiO2+2C+2Cl2 TiCl4+2CO ;(2)置换反应。
16.【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浓硫酸;A与B之间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一氧化碳和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水;可通过通入氧化铜后生成物的验证来验证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存在。
【解答】(1)可利用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来证明,所以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证明CO存在;
(2)要证明氢气,需利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证明,图2装置中试剂应为浓硫酸,该装置是为了除去原气体中的水蒸气,应连接在A与B之间。
故答案为:(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浓硫酸;A与B之间。
17.【答案】(1)氧化膜
(2)用锅盖盖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铝表面有氧化铝膜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铝制品表面有氧化膜,可保护里面的铝不被腐蚀,所以洗涤铝制容器时,不能用钢丝球擦洗 ,以免破坏氧化膜;
(2) 烹饪时如遇油锅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使油隔离空气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1)氧化膜;(2) 用锅盖盖灭 。
18.【答案】(1)2Mg+O2 2MgO
(2)二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金属分析。
【解答】(1) 转化规律①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如镁与氧气转化为氧化镁,方程式为 2Mg+O2 2MgO ;
(2) ⑧ 为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属于第二步。
故答案为:(1) 2Mg+O2 2MgO ;(2)二。
19.【答案】(1)阳
(2)钾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2)根据锂、钠、钾中钾的离子半径最大分析。
【解答】(1)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2) 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则充满电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阳;(2)钾。
20.【答案】C(或“碳”);+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①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则它为氧化剂;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则它为还原剂;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1)根据方程式 2ZnO+C 2Zn+CO2↑ 可知,C得到氧元素变成CO2,则它被氧化而具有还原性;
(2)在ZnO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为零得到:x+(-2)=0,解得:x=+2。
21.【答案】(1)AgCl
(2)Na2CO3、MgCl2、Ba(OH)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钡,即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钡或氯化镁,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无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银,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所以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AgCl;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Na2CO3、MgCl2、Ba(OH)2。
22.【答案】(1)镁会被磨掉
(2)量筒(或量杯);ABC;AB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用砂纸打磨过程中可能会除去部分镁;
(2)①根据量筒的用途分析;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吸收方法和收集方法;
③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可能会除去部分镁;
(2)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该仪器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是量筒;
②镁带与硫酸反应是固液常温型,用A做发生装置。由于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 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故可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应该选B。用装置C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从短管进入,水从长管排出到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氢气体积,故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ABC;
③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偏小,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A符合题意;
B.装置气密性不好,氢气体积不准确,求得镁质量不准确,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B符合题意;
C.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立即读数,氢气体积偏大,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BC。
23.【答案】(1)氧化
(2)升高
(3)置换
(4)A;B;D
【知识点】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失去氧元素被还原;
(2)得到电子时,负电荷数大于正电荷数,则带负电荷,显负价;失去电子时,负电荷数小于正电荷数,则带正电荷,显正价;
(3)根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分析;
(4)根据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十H2O化学变化中,H2得到氧元素变成了H2O,因此它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即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
(3)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这种反应为置换反应。单质的化合价为0,而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肯定不为0,因此元素的化合价肯定会升降,那么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则乙为置换反应。
(4)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A正确;
B.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B正确;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的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故C错误;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ABD。
24.【答案】不成立;产生白色沉淀;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镁的可溶性,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硝酸镁与硝酸银不反应,氯化镁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 [进行实验] 氯化镁能溶于水,加水后固体不溶解,则说明假设1不成立。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硝酸镁与硝酸银不反应,假设2不成立,则固体中加入稀硝酸溶解后,再加入硝酸银,会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交流] 实验中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所以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不成立;产生白色沉淀; 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25.【答案】(1)3
(2)混合物
(3)二氧化碳(CO2)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3)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C6H8O6可知,维生素由C、H、O共3种元素组成;
(2)根据甲图可知,维生素C泡腾片由维生素、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等物质组成,应该为混合物。
(3)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CO2)气体。
1 / 1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15: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如图所示,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可推测镁与锌具有不同的(  )
A.颜色 B.熔点 C.金属延展性 D.金属活动性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金属在氧气中燃烧时,金属的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发生反应,且反应越剧烈,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如图所示,两只燃烧匙里装有相同质量的镁粉与锌粉,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根据燃烧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可推测镁与锌具有不同的金属活动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2022·绍兴)小敏称取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2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银溶液中(如图所示),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A.铁和铜都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7:8
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
C.铁有剩余,铜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6
D.铜有剩余,铁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4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解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解答】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2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质量关系是: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Cu+2AgNO3═Cu(NO3)2+2Ag
64 216
A.铁和铜都有剩余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因为硝酸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因此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故A错误;
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则金属铜和银全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设金属的质量均为m,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每64份质量的铜能与340份质量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能与340份质量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反应,等质量的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消耗的铜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故铁有剩余时,铜能完全反应,甲、乙生成的质量在7:8~1:1之间,故C正确;
D.等质量的铜和银,铜有剩余,则铁一定有剩余,故D错误。
故选C。
3.(2022·绍兴)春秋初期,绍兴一带是南方的一个冶铁中心,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含较多杂质的海绵铁。其中主要化学反应为:3CO+Fe2O3 2Fe+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铁是一种纯净物
B.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只有2种
D.炼铁过程中,木炭只是作为燃料使用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氧化反应;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根据木炭的作用判断。
【解答】A.海绵铁中很有杂质,为混合物,故A错误;
B.在Fe2O3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3=0,解得:x=+3,故B正确;
C.CO、Fe2O3和CO2,三者都是氧化物,故C错误;
D.在炼铁的过程中,木炭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B。
4.(2022·舟山)取一段镁条放入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用手摸试管外壁会感觉发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无明显现象 B.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C.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 D.反应说明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镁与盐酸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同时放热分析。
【解答】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产生气体,不符合题意;
B、 用手摸试管外壁会感觉发烫 说明该反应放热,不符合题意;
C、每反应24份质量的镁,置换出2份质量的氢气,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镁置换出盐酸中的氢,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丽水)一般地说,金属越活泼,冶炼越困难,人类使用该金属的时间就越迟。如图为铁、铜、钠、锌四种金属的最早冶炼历史年代,则甲代表的金属是(  )
A.铁 B.铜 C.钠 D.锌
【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铁、铜、钠、锌的活动顺序为钠>锌>铁>铜分析。
【解答】 金属越活泼,冶炼越困难,人类使用该金属的时间就越迟,铁、铜、钠、锌的活动顺序为钠>锌>铁>铜,甲为使用最早的金属,应为铜;
故选B。
6.(2022·丽水)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离子
B.新鲜猪肝中的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
C.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属于溶液
D.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各转化过程,结合铁发生置换反应转化为亚铁离子、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及铁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A、 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新鲜猪肝中是否含有铁元素,不符合题意;
B、 新鲜猪肝中的铁与硝酸反应转化为铁离子,说明铁是化合态形式存在的 ,不符合题意;
C、 实验中获得的土黄色混合液过滤后有滤渣, 说明为悬浊液 ,不符合题意;
D、 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 ,新鲜猪肝中含铁元素的证据是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变红 ,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杭州)2008年北京奥运会“样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样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A.根据表格可知,“祥云”外壳的主要成分为铝合金,而不是非金属单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燃料丙烷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丙烷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故C、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2·杭州)在利用黄铜(一种合金)制作机器零件的过程中会产生黄铜屑,经测定黄铜屑主要含Zn、ZnO、Cu和CuO。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会有气泡产生
B.将黄铜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黄铜屑会全部溶解
C.根据黄铜屑的成分,可确定黄铜中含有锌和铜两种金属
D.根据黄铜屑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可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注意锌和酸的反应;
(2)注意铜是否与酸反应;
(3)根据黄铜屑的成分判断;
(4)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A.黄铜屑中存在金属锌,它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黄铜屑不会全部溶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Zn、ZnO、Cu和CuO”可知,黄铜屑中只有锌和铜两种元素,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锌和稀硫酸反应,则锌的活动性大于氢;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那么铜的活动性小于氢,则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2022·湖州)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CO2 H2CO3
B.Fe2O3 Fe
C.S FeS
D.CuOCu(OH)2
【答案】D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方法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故A不合题意;
B.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B不合题意;
C.硫和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铁,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铜和水不能直接反应,需要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2·湖州)我国是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湿法炼铜涉及到的主要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这一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可知,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2022·湖州)长征五号系列新一级运载火箭发动机“液发77”是我国推力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并且非常环保,因为其燃料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在物质分类上,水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2)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3)碱由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
(4)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
【解答】水的化学式为H2O,它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因此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2022·宁波)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O 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
(3)比较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的大小即可;
(4)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水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H2O H2+CO2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有2个,氢原子有2个,碳原子只有1个,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在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CO和H2O,都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那么它们都是氧化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2022·宁波)将锌粉持续加入到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13.0g时,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是反应中的相关量随加入锌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将锌粉持续加入到100g含有AgNO3和Cu(NO3)2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216份质量的银,溶液质量减小。硝酸银反应结束,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增加。当加入锌粉的质量为6.5g时,溶液质量最小,说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340 189 216
6.5g 34g 18.9g 21.6g
Zn+Cu(NO3)2=Zn(NO3)2+Cu
65 188 189 64
6.5g 18.8g 18.9g 6.4g
A.由以上分析可知,混合溶液中硝酸银质量为34g,当加入锌从0到6.5g,锌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质量减小,锌为6.5g,硝酸银质量为0,故A错误;
B.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此时硝酸铜质量不变,当锌大于6.5g锌与硝酸铜反应,硝酸铜质量减小,当锌质量为13g时硝酸铜完全反应,硝酸铜质量为0,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6.5g锌反应生成银质量为21.6g,当锌的质量为13g时生成固体总质量为21.6g+6.4g=28.0g,故C正确;
D.当锌为6.5g时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当锌质量为13g,硝酸锌的质量分数为,
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4.(2022·温州)“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符合题意;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B符合题意;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不合题意;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D符合题意。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E不合题意。
故选ABD。
15.(2022·金华)性能神奇的金属钛(Ti)是航空、军工、电力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常温下钛不与非金属及强酸反应,加热时却可以和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反应。金红石(主要成分TiO2)是钛矿石之一,目前利用金红石大规模生产钛的过程是:
①在高温条件下在往金红石与碳粉混合物中通入氯气,反应制得四氯化钛(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②在氩气的气流中,高温下用过量的镁跟四氯化钛反应制得钛和氯化镁。
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过程②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答案】(1)TiO2+2C+2Cl2 TiCl4+2CO
(2)置换反应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方程式分析;
(2)根据置换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分析。
【解答】(1) 过程①为二氧化钛与碳、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O2+2C+2Cl2 TiCl4+2CO ;
(2) 过程②为镁跟四氯化钛反应制得钛和氯化镁 ,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 TiO2+2C+2Cl2 TiCl4+2CO ;(2)置换反应。
16.(2022·金华)某混合气体X由CO2、CO、H2O(水蒸气)、H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X气体依次通过如图1装置(假定每步反应均完全),现象分别为:A中溶液变浑浊;B中固体变为红色;C中粉末变为蓝色;D中溶液变浑浊。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能得出CO气体一定存在的证据是   ;
(2)只要在图1中加装一个图2装置,就能确定原混合气体X中是否含有H2。
①写出图2装置中试剂名称   ;
②该装置连接在图1中哪两个装置之间   (用字母表示)。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浓硫酸;A与B之间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一氧化碳和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水;可通过通入氧化铜后生成物的验证来验证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存在。
【解答】(1)可利用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来证明,所以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证明CO存在;
(2)要证明氢气,需利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证明,图2装置中试剂应为浓硫酸,该装置是为了除去原气体中的水蒸气,应连接在A与B之间。
故答案为:(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浓硫酸;A与B之间。
17.(2022·舟山)家务劳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能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
(1)洗涤铝制容器时,不能用钢丝球擦洗,以免破坏   导致金
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
(2)烹饪时如遇油锅着火,灭火的措施是   ,以免引起火灾。
【答案】(1)氧化膜
(2)用锅盖盖灭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铝表面有氧化铝膜分析;
(2)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1)铝制品表面有氧化膜,可保护里面的铝不被腐蚀,所以洗涤铝制容器时,不能用钢丝球擦洗 ,以免破坏氧化膜;
(2) 烹饪时如遇油锅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使油隔离空气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1)氧化膜;(2) 用锅盖盖灭 。
18.(2022·舟山)小舟归纳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请写出符合图中转化规律①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即可)。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使用湿法炼铜,其原理是:第一步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第二步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其中利用了图中转化规律⑧的是第   步。
【答案】(1)2Mg+O2 2MgO
(2)二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生成金属分析。
【解答】(1) 转化规律①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如镁与氧气转化为氧化镁,方程式为 2Mg+O2 2MgO ;
(2) ⑧ 为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属于第二步。
故答案为:(1) 2Mg+O2 2MgO ;(2)二。
19.(2022·舟山)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理、钠、钾等金属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答案】(1)阳
(2)钾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2)根据锂、钠、钾中钾的离子半径最大分析。
【解答】(1)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2) 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则充满电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阳;(2)钾。
20.(2022·台州)《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 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ZnO中锌元系的化合价为   价。
【答案】C(或“碳”);+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①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氧元素被还原,则它为氧化剂;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则它为还原剂;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1)根据方程式 2ZnO+C 2Zn+CO2↑ 可知,C得到氧元素变成CO2,则它被氧化而具有还原性;
(2)在ZnO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为零得到:x+(-2)=0,解得:x=+2。
21.(2022·宁波)某白色固体M可能由Na2CO3、Na2SO4、MgCl2、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小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则:
(1)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   。
【答案】(1)AgCl
(2)Na2CO3、MgCl2、Ba(OH)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钡,一定不含硫酸钡,即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钡或氯化镁,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钡,无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所以G是氯化银,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所以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AgCl;
(2)白色固体M的成分是Na2CO3、MgCl2、Ba(OH)2。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2·宁波)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法:
物理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用砂纸打磨,除尽表面的灰黑色固体,根据剩余固体质量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
(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   。
(2)常温常压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化学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 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同学们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
②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    (填字母)。
③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答案】(1)镁会被磨掉
(2)量筒(或量杯);ABC;AB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用砂纸打磨过程中可能会除去部分镁;
(2)①根据量筒的用途分析;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吸收方法和收集方法;
③根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经讨论,同学们否定了物理方法。理由是:打磨过程中可能会除去部分镁;
(2)①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该仪器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是量筒;
②镁带与硫酸反应是固液常温型,用A做发生装置。由于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MgCO3 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故可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应该选B。用装置C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从短管进入,水从长管排出到量筒,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氢气体积,故完成该实验应选择的装置为ABC;
③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偏小,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A符合题意;
B.装置气密性不好,氢气体积不准确,求得镁质量不准确,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B符合题意;
C.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立即读数,氢气体积偏大,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BC。
23.(2022·绍兴)下图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十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乙是   反应。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B.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答案】(1)氧化
(2)升高
(3)置换
(4)A;B;D
【知识点】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失去氧元素被还原;
(2)得到电子时,负电荷数大于正电荷数,则带负电荷,显负价;失去电子时,负电荷数小于正电荷数,则带正电荷,显正价;
(3)根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分析;
(4)根据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十H2O化学变化中,H2得到氧元素变成了H2O,因此它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即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
(3)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这种反应为置换反应。单质的化合价为0,而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肯定不为0,因此元素的化合价肯定会升降,那么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则乙为置换反应。
(4)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A正确;
B.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B正确;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的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故C错误;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ABD。
24.(2022·丽水)小丽和小科在做“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分别将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小丽加入少量镁条,而小科加入了足量镁条。一段时间后,小科的试管底部“意外”地出现了灰白色固体。为探究该固体是什么物质,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足量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和碱式氯化镁[Mg(OH)Cl]都难溶于水,但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后者能生成Mg(NO3)2
[建立假设]假设1:未溶解完的氯化镁;假设2:氢氧化镁;假设3:碱式氯化镁.....
[进行实验]将灰白色固体过滤、充分洗涤后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固体不溶解 假设1   。
实验二 取灰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 固体溶解 假设2不成立
往上述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的    。
[评价交流]小丽认为该灰白色固体平定是碱式氯化镁。小科认为上述探究还不足以说明该固体就是碱式氯化镁,其理由是   。
[继续探究]......
【答案】不成立;产生白色沉淀;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镁的可溶性,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硝酸镁与硝酸银不反应,氯化镁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 [进行实验] 氯化镁能溶于水,加水后固体不溶解,则说明假设1不成立。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水,硝酸镁与硝酸银不反应,假设2不成立,则固体中加入稀硝酸溶解后,再加入硝酸银,会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交流] 实验中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所以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不成立;产生白色沉淀; 只证明了氯元素的存在,未证明碱式氯化镁中的其他元素。
四、解答题
25.(2022·宁波)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维生素C由   种元素组成。
(2)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
(3)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答案】(1)3
(2)混合物
(3)二氧化碳(CO2)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3)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C6H8O6可知,维生素由C、H、O共3种元素组成;
(2)根据甲图可知,维生素C泡腾片由维生素、碳酸氢钠和柠檬酸等物质组成,应该为混合物。
(3)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CO2)气体。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