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2:35: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学习文中介绍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和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跟随李可染,一起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稍后显示。) 1.字音字形 渲( )染  惆chàng( ) 真zhì( ) 暮ǎi( ) 富丽堂huáng( ) cǎn( )淡经营  yí( )和园 kuí( )门 2.词语解释 (1)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马在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胸有成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不惊人死不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 李可染,江苏__________人,画家,以__________成就最高,晚年尤其擅长__________。他提出山水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所谓“魂”,就是本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 4.教材初探 (1)作者认为“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意境”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uàn 怅 挚 霭 皇 惨 颐 夔 2.(1)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2)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3)伤感,失意。(4)原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5)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6)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3.徐州 山水画 画牛 意境 4.(1)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证明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有时虽然不写“人”,但是通过写景却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也就是说要长期观察,做到胸有成竹。 三、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擅长画山水、人物,晚年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等。 2.写作背景 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9年5月份在《美术》杂志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标志着他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成果。6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山水画的意境》为题,转载了这篇文章。 四、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五、合作探究 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明确: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 明确:意境和意匠。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六、问题探究 1.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第5段) 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6段) 观察点要高于现实。(第7段) 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第8段) 2.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明确: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七、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段,用自己的话描述“三种境界”的含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明确:王国维所谈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即由苍茫彷徨至苦心孤诣,最终得见真理(获得成功)返璞归真,蔚为大观。 八、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九、作业布置 请完成本课习题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总领全文。 2.阅读课文第2段,说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3.课文第3、4段,作者列举了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5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获得方法的论述。 5.第6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则有赖于长期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 6.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明确:深刻认识客观对象,创作者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欲望。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文中却先谈诗句的意境? 明确:在作者看来,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通过画,还是通过文字,都是相通的,艺术创作都是要达到写情的目的,而且诗句大家都比较熟悉,因此,以诗句为例,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易于读者理解。 2.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作者在《谈学山水画》中说:“艺术从生活中来,但它不等同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艺术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当比实际的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理想。就是说,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文中又用《沁园春·雪》做例证,开头几句,视野开阔,气势雄浑,所描绘的景物并非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经过毛主席高度艺术概括的,其中融会了他的“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因而,相比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能体现出对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获得意境的途径,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四、写法探究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从什么是意境入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获得意境的途径,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了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中列举了大量诗词的例子,以及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五、拓展延伸 1.作者认为:“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尝试分析一下吗? 示例: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触摸的“春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出来,独具匠心,充分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明确: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取代。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客观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七、随堂检测 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太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1.请完成本课习题三、四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